购书推荐

介子和庄子

2008-11-17 浏览量:3522

长春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包初中

一○ 介子和庄子

作家与作品

    钱定平,原名钱锋,笔名钱定平。祖籍湖南常德,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毕业,复旦研究生毕业。曾做过计算机研究人员、工人、电子技术员、计算机硬件软件工程师、大学副教授、教授。80年代初出国,先在美国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研究,后到德国和奥地利的大学理学院和文学院任教。学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语言)、计算语言学、一般语言学。掌握语言:英、德、法、日、俄,略通意大利语、维吾尔语,以及Lisp、PROLOG等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曾发表中、英、德文的科学论文多篇、专著多本。科研和教学成就、事迹曾分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美国传记学会世界名人录》等。在美国和欧洲曾发表有关文学艺术的中文、德语、英语演讲多场,涉及范围: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戏曲,中、德文学比较研究,中、英文学比较研究等,并曾在欧洲举行画展多次。

    1998年回国后,进入文学创作和文艺翻译领域。出版了多部文集、诗歌译著和艺术译著,在《文汇读书周报》、《文汇报·笔会》、《书屋》杂志等均有文学专栏。

思考与讨论

    一、汤川秀树在发现介子的过程中,得益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如同“指路明灯”,使他看到基本粒子世界。汤川秀树从小就受到中国文化的良好教育,中国经典文化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正是在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启发、引导下,激活了他的灵感,促使他确定了“介子”理论。他深得庄子哲学的“鱼之乐”,才发现了粒子的广阔世界,因而对他来说“无论这个子,那个子,都离不开庄子这个‘子’”。

    二、汤川是运用庄子的哲学解决了介子研究过程中的迷惑的,把握住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汤川的“鱼之乐”就是受中国经典文化培育之乐,深得庄子哲学思想精髓之乐。

有 关 资 料

一、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本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二、汤川秀树

    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1907~1981),日本核物理学家。父亲小川琢治是京都大学地学教授。秀树1907年1月23日生于东京。1932年因入汤川家改姓汤川。1913年入小学,成绩优良,喜欢数学、科学、哲学,受中国儒、老、庄典籍不少影响。1926年考入京都大学物理系,这时新量子力学刚刚建立,他和同学们依靠自学来熟悉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著作,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1938年,获大阪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32年起,先后在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大学担任讲师、教授等。1948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1949年由于其核力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1年9月8日逝于京都。

    1935年,汤川提出了核力的介子场理论。当时,量子电动力学正处于草创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在荷电粒子之间交换光子,光子是电磁场的“量子”,它以光速运动因而静质量为零。参照这一理论,汤川把核力设想为带有势函数U( x,y,z,t)的特定场中的相互作用,这种场导致所谓U量子,U量子是核强相互作用时交换的粒子,其静质量约为电子的200倍(后来命名为“介子”),即质子和中子通过交换介子而相互转化(《论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他还预言,在宇宙射线的高能粒子中有可能找到介子。介子可以带正、负电荷或者是中性的,一个介子可以 转化为一个电子和不带电的轻子(即中微子)。后来这些预言先后被证实。(参见“ 子和 介子的发现”)。从1947年起,他进一步研究与“非定域场”有关的普遍性理论。

    汤川喜欢沉思,不好交际,但思想上勇于探索,敢于提出创见。他的预言,正如狄拉克正电子预言一样,显示了理论的巨大威力。汤川理论推动了介子物理学的发展。他的成就促成了日本物理学的发展。例如他1942年发表的“论场论的基础”一文启发了朝永振一郎提出重正化理论。他领导的研究所成了生物物理学和宇宙学等新学科的中心。他还积极参加了反对核武器的世界和平运动。

教 学 建 议

    一、这篇文章,通过汤川发现介子的经过,表现出中国经典文化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西方科学思想的成果,东方传统的方法论思想则似乎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事实上,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宝库中的中国和东方古代思想,正在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正反映了古代思想与现代科学 的某种契合。汤川秀树说:“我之所以把庄子作为话题,是由于早在2300年前,庄子就已经洞察了现代人类状况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特别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经以种种方式 渗透在他的心中,并为他“作为科学家树立个性起到了作用”。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不仅表现在人文教育上,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世界,也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创造思维领域。因而,教学这篇文章,一定要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学习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奠定好经典文化的基础,在将来的世界,我们不论在科技还是在人文上,都将源源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养分,使中国文化的灿烂之花永远绽放!

    二、汤川秀树是一位科学家,然而他又是一位颇具人文精神的思想家。他是文学和科学相结合造就出的人才。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好教材。以汤川秀树为例子,要告诫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偏科”,既不能“偏文”,也不要“偏理”。文和理在人的发展上是同等重要的。作者钱定平就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学者(见作者介绍),在这方面又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的过程,类似这样的文章,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堆积科学术语,枯燥乏味。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让物理学的分子、粒子活灵活现起来,赋予深奥难懂的东西以生命,灵气十足。例如:

    介子是一种小精灵,基本粒子家族中的一员,又自成小家族,就像从前大家庭有大房、二房、三房等一样。……发现介子的是一名日本土生土长的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

    当时,物理学界流行的原子模型,是我们熟悉的怪模怪样儿——原子核稳坐中军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周围是小巧轻盈的电子围绕着旋转,俨然一小小太阳系。……不带电荷,没有异性相吸可言,究竟是什么力量,把它紧紧束缚在原子核内部、质子身边呢?……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开头引用庄子的话,结尾用俗鱼、汤川、庄子的对话收束,既有领起全文、点题的作用,又给人以深思的艺术效果。

    文中还多处运用悬念,如:“还有上面讲到的那本书,他的指路明灯……”至于哪一本书,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虽然作者在前文中已经暗示,但读者读到后部分才能清楚。

    全文以叙述为主,在叙述的基础上,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避免了行文死板,使文章轻灵飘逸,生动活泼。

    四、全文主要分为两部分,后部分介绍汤川从小接受中国文化教育是重点,是前一部分的基础、全文的主题所在,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篇课文并不难,学生只要熟读,就能理解作者为文的主旨,但要向学生简要介绍老庄的哲学思想,文中引用的庄子语录,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不要将时间花费在科学术语“介子”、“粒子”等解释上。建议以“思考与讨论”中的三道题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辩论。

[附录]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2.感受我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学生源源不断地从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

    3.学习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奠定学习经典文化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2.了解哲学、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蕴蓄着无穷的宝藏。经典文化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人文教育上的内涵、科学世界里的哲学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在科学世界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创造思维领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钱定平的《介子与庄子》,切身地感受我们经典文化在科学世界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

(二)解题

    1.作者钱定平,原名钱锋,笔名钱定平。曾发表科学论文和专著多篇。科研和教学成就、事迹曾分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美国传记学会世界名人录》等。在美国和欧洲曾发表演讲。1998年回国后,进入文学创作和文艺翻译领域,出版了多部散文集、诗歌译著和艺术译著。

    2.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庄子的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3.汤川秀树,日本核物理学家,深受中国儒家、道家典籍的影响。他先后在京都大学、大坂大学、东京大学担任讲师、教授。1948年受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客座教授,1949~195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学研究所首任所长。

    1949年由于其核力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1年9月8日逝于京都。

                 (注:以上资料亦可学生预习时搜集、查阅,上课时可相互交流)

(三)新课研习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俨然 轻盈 鼎盛 氤氲 遐想 恬静

弥漫 心仪 镌刻 繁衍 实至名归

飘逸 筚路蓝缕 万籁俱寂 兴味盎然

豁然开朗 芳茂俊秀 光彩夺目

2.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有什么不同?

 读过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主要意图是启示学生整体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两部分内容各自的侧重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介子与庄子》所写的主要是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的过程以及他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前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的过程,后半部分内容则写他对中国经典文化情有独钟的热爱和学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通过写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的过程,提示出庄子哲学思想对他修远科学探索之路的深刻影响,进而展示出中国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启示人们热爱经典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

3.课文探究

   题目中“介子”与“庄子”本不相关,那么,你怎样理解这个文题?

    提示:介子,物理学概念,比原子核更小的粒子;庄子,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介子”与“庄子”虽本不相关,但文中写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的过程,深受庄子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文题蕴含了这种关系。

   课文中在谈到汤川秀树手里的工具“还有上面讲到的那本书,他的指路明灯……”中,“那本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他的指路明灯”?

    提示:“那本书”指庄子的名篇《秋水》。庄子的哲学思想启发了汤川秀树,为他照亮了修远的科学之路,所以是他的指路明灯。

   课文中介绍小川家弥漫着的是中国书香,汤川秀树学汉文、读汉诗,目的何在?

    提示:中国文化对小川一家特别是对汤川秀树的科学研究及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文中引用汤川秀树一首小诗,有什么作用?

    提示:既表现出他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他深厚的人文素养的中华经典文化的底蕴。

  《秋水》里,惠施不懂得庄子的“鱼之乐”,课文中俗鱼也不懂得汤川的“鱼之乐”,那么,你认为汤川秀树的“鱼之乐”是什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种乐趣?

    提示:汤川秀树的“鱼之乐”实质上指的是他完全陶醉于那种浓浓的中华文化的强大氛围之中而自得其乐。

    有追求才有快乐。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当我们志存高远,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科学的智慧之光沐浴我们的学习,让高雅的情趣濡养我们的生活,我们定会感受到那种“鱼之乐”。

   这个子,那个子,在汤川秀树看来,都离不开庄子这个“子”。请说一说你对汤川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科学与哲学、文学往往都有着某种密不可分的、微妙的联系,相互启迪,相互作用。汤川的研究历程,乃至他步入科学的巅峰,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巨大的影响和启迪,因此,在汤川秀树看来,离不开庄子这个“子”。

   小结。(师生共同畅谈感受,可以从文中某一角度谈,也可以围绕如何处理好文科与理科间的关系来谈。)

(四)总结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造就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学者……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这些思想有如灯塔,照亮了修远的科学探索之路,结出累累硕果。请同学们关注并走进我们的经典文化,让我们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中得到经典的濡养,让经典文化陪伴我们走过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五)作业

1.准确掌握并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

2.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拟题,结合学习课文的感受及认识写一篇文章。

 走进经典

 与经典同行

 文与理的思辨

3.搜集并积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古诗文句子。

                                               (高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