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侯外庐先生诞辰112周年之际,长春出版社历时三年编辑的《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终于面世。全书分为侯外庐先生著作与侯外庐先生思想研究两部分,前者收录了侯外庐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论著译作,后者收集了海内外学者研究侯外庐先生思想的代表性文字,共33册,1080万字。
1974年冬,侯外庐在北京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全33卷)张岂之 主编 长春出版社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平遥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之一,与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并一手创立了享誉学林的侯外庐学派。侯外庐先生生于清末,成长于“五四”时期,成熟于新中国,一生著作宏富,在历史学、思想史、社会史和经济学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其主编的五卷六册本《中国思想通史》至今仍畅销不衰。
由于种种原因,侯外庐先生大部分写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著述被湮没,不为广大读者所知。此次出版由侯外庐先生的弟子、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担任主编,集合了当前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侯外庐学派的骨干力量参与整理。整理者按照经济学、史学(社会史、思想史)、哲学、时论、杂著等类别依次排序,对他的著述进行全面性的发掘和整理,不但填补了中国史学界的空白,而且厘清了侯外庐先生的思想脉络,让研究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侯外庐先生思想的发展轨迹。
自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民就用它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在李大钊同志的引导下,侯外庐先生很早就立下翻译《资本论》、“填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一大空白”的宏愿。1936年,他与王思华合译了我国最早的《资本论》第一卷全译本。抗日战争前夕,他独自完成了第二、三卷的译稿(后毁于战火)。直至1938年9月他在重庆得知王亚南、郭大力合译的三卷本《资本论》即将出版时,才结束了为时十年的翻译《资本论》生涯,但这一经历为其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和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次出版收录了他与王思华合译的译本,译笔严谨准确,对于研究《资本论》传入中国的历史和侯外庐先生早年的思想而言,弥足珍贵。
纵观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不得不提及侯外庐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专著——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的《中国古典社会史》(后易名《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他揭示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独特“维新”路径、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为皇族地主所有)的论断,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和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差异较大。在本次出版中,整理者参考了这些著述的多个版本进行校勘,并将前后差异较大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与《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影印附在全书最后,具有重大的版本价值。
除此之外,全书将侯外庐先生发表在《中东经济月刊》《中苏文化》《新蜀报》上的经济学、时政等文章整理结集出版,第一次将侯外庐先生的全部史学论文整理出版,又将其早年刊出的《经济学之成立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抗战建国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等单行本重新整理出版,并搜集了侯外庐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著述、书信和照片,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第一手资料。
该书还有一大特色,它不同于以往的学者全集或文集,而是将侯外庐先生的著作与思想研究相结合。除了侯外庐先生独撰的论著译作之外,还收入了他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白寿彝、“诸青”(张岂之、何兆武、杨超、林英、李学勤)等人的著述,荟萃众多学者之所长,凝聚了侯外庐学派的集体智慧,并吸收了海内外学者研究侯外庐思想的代表性成果,可谓是侯外庐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兴起了对中国历史学和思想史学科的反思的风潮,甚至认为侯外庐先生的理论和思想已经“过时”了。究其原因,一方面,侯先生尊奉马克思主义经典,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原旨主义”学者;另一方面是对侯外庐先生学术著述研究的不足有重要关系。相信本书的整理与出版将会有助于学界全面把握侯外庐先生的思想学术成就、治学精神与方法,更加客观地评价其学术成果,缅怀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