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洪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吉林省抗洪救灾纪实

2010-08-09 浏览量:3958

长春出版社>本社动态

          新华社长春8月7日电(记者雷中原、李凤双、褚晓亮、郎秋红)这是一个悲情的夏天。一场历史罕见大洪水,席卷了吉林人民生活的家园。一排排房屋倒塌,一片片树木、庄稼连根拔起,上百万人含泪大转移……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天。洪水来袭时,党员干部敲破脸盆喊破嗓子挨家挨户催转移;被困孤岛时,直升机、冲锋舟、人背肩扛,强行开进,送水送粮……这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夏天。鲜艳的“橘红”在暴雨中闪烁,满身泥浆的“迷彩”在大坝上穿梭。军旗猎猎,党旗飘飘,堵决口,固险堤,保卫农安、保卫松原、保卫松花江……2010年7月下旬开始,罕见大洪水已导致吉林49个县市受灾,30多万间房屋倒塌,70多人死亡,70多人失踪,一些城市和村庄陷入一片汪洋。危险面前,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危急关头,有一种信念在坚守;危难时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2700万吉林人民,在罕见洪水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扛起责任的担当

      雨,不停地下,越下越大。暴雨引发的山洪裹挟着树木和泥沙,从山上咆哮而下,打破了黑土地的宁静。

      7月27日晚至28日,吉林遭遇强降雨,降雨强度创下历史极值。永吉县朝阳站监测结果:2小时突降164毫米超强特大暴雨,3天降了335毫米。

      暴雨引发了洪水。永吉县口前镇全城被淹,桦甸市一些村庄在洪水中消失,安图县万宝镇成为“孤岛”……

      “吉林省此次遭遇的洪灾,有三个‘史无前例’。”吉林省省长王儒林说,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史无前例;洪水迅猛、量级超高,有的城镇内涝与外洪并发,史无前例;丰满水库上下游洪水同时发生,第二松花江暴发全流域大洪水,史无前例。

      饮马河告急、温德河告急、第二松花江全线告急……

      白山水库告急、丰满水库告急、石头口门水库告急……

      长春告急、吉林告急、延边告急、白山告急、通化告急……

      党中央、国务院对吉林省抗洪抢险工作极为关切,胡锦涛总书记等多位中央领导分别做出重要指示。8月3日至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吉林省考察指导防汛抗洪工作,实地察看松花江流域汛情,深入灾情严重的永吉县城。他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统一指挥,科学部署,团结奋斗,努力夺取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

      吉林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Ⅱ级防汛应急响应,把防洪抢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

      7月30日,省委召开省级领导干部紧急会议,省委书记孙政才提出,目前吉林的抗洪抢险已从东部、中南部的局部战役转向东部、中南局部战役和二松全流域保卫战,省委决定实行省级领导干部包保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责任制,省级领导全部深入抗洪抢险救灾现场,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防汛抗洪责任制。“危急关头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危难时刻领导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会后,30多个包保的省级领导立即奔赴“前线”,现场指挥、靠前指挥。省委书记孙政才、省长王儒林多次到江河堤坝踏察险情,并深入到乡村、街道、学校等地察看汛情、灾情,其他省级领导也全部深入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指导工作。

      全省各级干部、广大群众以及驻吉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官兵和公安民警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斗争。正在出差的干部立刻返回,正在打针的战士拔掉了针头……

      科学应对的智慧

      9座大型水库超过汛限水位,丰满水库持续泄洪,松花江全流域暴发大洪水,28个村屯被洪水围困成为“孤岛”……

      危急关头,吉林省果断决策,科学应对。

      在吉林省防总指挥部内,电话铃声24小时此起彼伏,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工作人员紧紧盯着大屏幕上的云图,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人心。

      在这里,气象专家、水利专家一批批地被请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每天都要和他们会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一道道紧急命令不断地从这里发出。

      76个水利专家组被派往一线,对出现险情的江河、水库,进行现场指导,全力组织抗洪抢险。

      在险象环生的饮马河、伊通河等重点河流堤防险工险段,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严防死守。在这些险段,共出动1.6万人,连续奋战3天,加固堤防76公里,封堵决口88处32公里。

      7月28日,第二松花江支流鳌龙河上的碾子沟水库出现险情,洪水漫顶,水位最高时超出坝顶将近半米,坝后坡被洪水冲出了十几道深沟,2000多万立方米洪水随时可能倾盆而下,大坝危在旦夕。

      紧急时刻,经吉林省防总与专家会商,决定通过爆破开挖“非常溢洪道”泄洪,火速调运炸药,成功实施爆破,洪水安全泄流,下游4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要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吉林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转移迅速展开。

      历史罕见的洪灾重创安图县,受灾人口达7万人。但该县灾前10分钟向高危地区成功发布预警,迅速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故土难离。安图县两江镇年近七旬的老人高学西说什么也不肯走。村镇干部几次上门都遭拒绝。包保工作组苦口婆心地劝说,情况紧急,最后不得不“强行”把老人转移。老人转移不久,身后浊浪滔天。“是干部救了我的命”,老人这才理解干部的坚决。

      8月4日,吉林省又一轮强降雨带来新的洪峰,险情叠加。“关键时刻,就是背也要把群众背出去”。严密组织、有序撤离,从7月20日至22日,吉林东辽首次遭遇强降雨开始,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吉林省实现了150多万人安全大转移。

      在应战洪水的同时,吉林省还在另一条战线全力应战。

      7月28日,受特大洪水影响,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的7000多只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部分原料桶中装载三甲基一氯硅烷和六甲基二硅氮烷,引发了人们对松花江污染的担心。吉林市的超市中出现了矿泉水抢购风潮,1元钱的矿泉水最高被卖到18元。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省委书记孙政才说:“要第一时间公开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讲清科学道理,第一时间发布打捞进展,第一时间公布监测结果。”

      在松花江沿线,八道防线被迅速搭建起来,通过舟桥、冲锋舟、挖沙船等进行拦截打捞,每道防线都配备了1500名的部队官兵以及地方干部群众、技术专家。

      在吉林、长春、松原等地,环保部门设置了14个监测断面,开展严密系统监测,很多监测点半个小时取一次水样,持续对江水进行跟踪监测。

      根据吉林省的统计,目前已有7107只化工原料桶打捞出水,基本拦截在了吉林省境内。

      7月31日,桦甸市12艘采金船被洪水冲入第二松花江,威胁丰满大坝的安全。吉林省经与专家会商,果断采取三项措施拦截:设卡,拖走,切割,一场危机迅速化解。

      科学、冷静、公开、透明,使这场灾难的损失尽量减少、再减少。

      挺起坚强的脊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之际,2.8万人民子弟兵、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公安民警,还有无数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不顾身、舍生忘死,成为抗击洪水的中流砥柱。

      8月1日,建军83周年,永吉县殡仪馆,两名普通解放军战士的追悼会在这里举行。

      他们分别叫李守信、刘磊。7月29日,他们已经连续参加三次突击救援,又听说有任务时坚决请战。在永吉县灾区渡河救援被困群众时,冲锋舟侧翻,他们不幸落水,壮烈牺牲。

      同李守信、刘磊一样,还有一位人民解放军军官的名字,被人民深深缅怀。他就是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参谋长关喜志,在抗洪中,为了保护战友和武器装备,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7月30日,关喜志正在哈达山水库奉命执行打捞化工原料桶的任务。突然间洪水上涨,舟桥失去控制,以极快的速度向闸门冲去。情急之下,关喜志大喊一声“跳”!舟桥上的官兵迅速跳入江中,在湍急的水流将落水官兵卷向水闸的危急关头,关喜志还不时将身边的战友推出水面。最后,四名战友获救,而关喜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关喜志、李守信、刘磊三名解放军战士“抗洪救灾勇士”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军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守岗位、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英勇奋斗。

      吉林广大党员干部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抗洪救灾的战役中,奏响了一曲合力迎战大洪水的壮歌。

      永吉县公安局局长刘晓利,不会游泳但总是第一个登上冲锋舟,咆哮的洪水将冲锋舟掀翻,他继续登上冲锋舟寻找被困群众;为了打通救援通道,他只身站在随时会被冲垮的桥面4个小时,指挥铲车清除路障,最终成功救出困在房顶的13名群众。

      7月底刚刚完成换届选举的9345个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在洪灾中经受了考验。群众普遍反映,新当选的村干部在洪灾中敢冲、善为、有号召力,群众“主心骨”的作用发挥明显。

      咆哮洪水中,一个个党支部就是冲不垮的堡垒;肆虐暴雨中,一名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面旗帜。

      安图县万宝镇新兴村支书郭日光,挨家挨户疏散村民,等别人撤完了他家只剩下房顶;白山市大石人镇红石村书记兼主任申忠良腿部骨折未愈,拄着双拐在一线指挥抢险,直至险情排除;安图县新合乡十骑村转移出来的群众几近断粮,村书记兼主任马德新只身一人套上汽车内胎游过滔滔洪水,为直升机确定了准确的空投食物定位坐标。

      7月28日早晨,靠近五里河的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二道村突发洪水,村委主任李兴环呼喊村民立即撤离。眼见洪水即将吞噬整个村庄,撤到安全地带的李兴环突然发现,村里的一个二层楼上,300多村民挤在上面,洪峰袭来,楼房岌岌可危。

      “党员跟我来”,李兴环迅速组织以党员为主的村民救援组。党员张百成和几个村民划着木船向楼房靠近。一次、两次、三次……木船一次次地被汹涌的洪水推了回来,无法靠近。洪水越涨越高,漫过了二楼的窗台。关键时刻,李兴环把绳子绑到身上跳进水中,奋力游到楼前,把绳子绑到电线杆上,架起了一座生命的索桥,被困村民成功脱险。

      传递温暖的力量

      湍急的洪水,抖动的画面,一个男子拿着一把长竿在水中捞人——25岁的卢续就是网上“最揪心最温暖”视频的主角。他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职员。淹没永吉县城的那场大水袭来时,他在3楼里躲过一劫。

      看着被洪水冲走的人从自己眼前漂过,他和同伴用测量尺做了一个长竿趴在窗台上救人。

      他们成功地用长竿搭救起了一位男子,但是也眼睁睁地看着一对父子被洪水冲走。卢续最忘不了的是一位抓住长竿又脱手的老人。老人在被冲走的瞬间回望了他一眼,露出一丝微笑。卢续却难过得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眼看着却救不了他们,太揪心了。”

      对自己突然的“出名”,卢续很不习惯:“谁都会去救,有人比我救得还多,只不过他们没被拍下来。”

      是的,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小职员、生意人,洪水来袭前,他们在吉林这块风调雨顺的土地上,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然而,灾难来临之际,本已逃生的他们,不惜再次身临险境,用自己的仁爱、智慧、勇敢甚至生命,救出了一个又一个被洪水围困的受灾群众。他们平凡的举动,真挚的情感,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如果不是去救人,他就是躺在家里也不会有事”,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官马村三社的村民,提起于洪江就忍不住抽泣。

      7月28日早晨,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官马村进水。村民于洪江家就在公路附近,地势比较高。听说三社还有100多居民没有撤出来,于洪江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拖拉机就去救人。

      他的拖拉机烟筒朝天,不容易进水。后面临时接了个斗子,每次能载10多个人。

      于洪江一连拉了8车,120多人。接到第9车时,迅猛的洪水挟着巨浪冲进了村子,掀翻了拖拉机。车上4人逃生,10人遇难,其中就有于洪江。

      他的妻子唐树华后悔“当初没有拦住他”。可是,唐树华也深知,以于洪江的性格,拦也拦不住。“让他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选择救人”。

      一命换120多命的于洪江,自制长竿在水里捞人的青年卢续,开着自家铲车防洪固堤的德惠菜园子农民姜进忠……洪水中,吉林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平民英雄”。

      桦甸市暖木村一位寡居多年的大姐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超市,供三个儿女念书。洪水来袭时,她的小超市侥幸没有被淹。当逃生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后,她把超市的钥匙给了村主任,“谁家需要啥就上我家来拿吧,一分钱也不收”。村民们陆续拿走了她一万多元的急需生活用品。有人担心她今年咋供孩子,大姐说,“走一步看一步吧,眼下我不是比别人强吗?”

      桦甸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在抗洪救灾工作手记中写下这样的话:大姐交给村委会主任的,不是一枚普普通通的钥匙,是一枚珍贵的钥匙,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他们用彼此的善良、仁爱相互温暖,相互支撑。

      燃起重生的希望

      8月6日,吉林省首个灾后重建的村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两江镇西江村正式异地动工。就在9天前,全村2256人眼睁睁地看着汹涌的洪水摧毁了自己的家园,村庄几乎夷为平地。

      西江村重建规划图显示,新居建在了地势最高处,与地势低洼的老村落形成鲜明对比。新居将采用节能结构,具有节能、保温、防火等优点。

      在这次洪灾中,吉林省有8万多户倒塌房屋需要重建,还有因灾损坏的房屋近20万户需要重建和维修。对入冬时间较早、施工工期较短的吉林来说,在10月底寒冷天气来临之前,完成这些房屋重建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当前一方面要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工作,一方面要立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不管多么困难,务必确保入冬之前所有受灾群众都能够有房住。

      吉林省政府连夜召开会议,下发了15个文件,动员干部群众开展抗灾自救。

      8月5日,吉林省政府下发《关于积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提出城市和农村受灾群众倒房重建在纳入当地棚户区或泥草房改造计划基础上,每户一次性给予2万元补助,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在永吉县口前镇第三十五中学的临时安置点,记者看到,这里设立了医疗服务点现场为群众看病,宿舍区内干净整洁,食堂饭菜供应充足,隔一天能吃上一顿肉。这个安置点安置了1000多人,像这样的安置点,吉林省设立了400多个,对集中安置的受灾群众,按照每人每天不低于20元的标准供应食品和饮用水。

      洪水无情地把山城通化4根输水管线全部冲毁,33万人遭遇了停水之困,正常工期修复起码需要一个月。

      当地党委和政府迅速打响了一场供水战役,一边与时间赛跑,架设临时供水管线;一边全力组织调运瓶装水和桶装水。在昼夜奋战近100个小时后,清澈的自来水终于流入了百姓家里。当通化市市长田玉林按下进水按钮的时刻,许多百姓流下热泪。

      损坏的电力设施修上了,冲毁的道路接上了,倒塌的电信设备安上了。洪水退到哪里,维修人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自来水来了,灯亮了,路通了,手机信号有了,阳光照进了灾区群众的心头。

      “发这么大的水,我们没有哭的。不哭是因为心里有靠山,政府不会让我们饿着。”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红新村农民严兴全,一边从淤泥中寻找着能用的东西,一边说。

      8月3日,记者在去桦甸二道甸子镇的路边看到,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几个农民驾驶手扶拖拉机在耕作。“把地清理清理,能种点什么种点什么。”被洪水重创过的二道甸子镇,已经重新升起了炊烟,有人在做饭,有人在修理洪水冲倒的栅栏。一对夫妻用自行车推着仅存的几件生活用品返回家园,车筐里的孩子睡得沉静香甜。

      老人们说,洪水过后,一些埋在泥土里的种子仍然能够发芽生长。

      不屈的吉林人民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