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论语》八则

2008-11-18 浏览量:4918

长春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包初中

一六 《论语》八则

思考与讨论

    一、六件事可分三类:1.食、居,属于人生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2.事、言,属于事业言行方面的内容;3.道、学,是真理与追求真理的努力。这六件事,大抵概括了人生的总体内容。下面让学生讨论几类事物的关系,主要旨意不在于回答,而在于思考与讨论。换句话说,此题不是问答题,而是思考讨论题,这是本教材习题的重要特点。作为问答题比较易于回答,比如:物质生活(食、居)是人生基础;事业、言行是人生的手段;真理与学习是人生的追求等。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对于事物的浅近的认识。那么,此题的主要旨意是什么呢?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生的价值,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这正是孔子的原意。我们不妨根据这三大类,从人生追求角度将人分成三个层次:1.为吃为穿而生活的人是庸人(平庸,并非贬义词);2.为事业立言立行的人是能人;3.为追求真理从而忧国忧民的人是圣人。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是绝对必要的。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感悟“愤”与“悱”的思维困惑的境界。应该让学生明白,“愤”和“悱”是学习过程中极其可贵的感受,而解决这“愤”和“悱”的问题则是“柳暗花明”的境界。

    学生理解了“愤”与“悱”的心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精通于“启”和“发”,则是教学长足进步的双轮。学生的“愤”与“悱”的心境,是很难自发形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即便是自发的也有一个教师引导的问题。

三、孔子与孟子等人的著作中,经常有对君子和小人的描绘,指明君子什么情态,小人什么情态,君子什么心理,小人什么心理;遇到某事,君子如何,小人如何;君子如何言行坐卧,小人如何言行坐卧等等,对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语段就是形容小人品质的一段论述。

狂傲的人,倘从才华分可分两类,一类是有才华而狂傲,比如李白;一类是无才华而狂傲,比如赵括。倘从性格分又可分两类,一类是狂傲而豪爽,比如廉颇;一类是狂傲而奸诈,比如高俅。

    幼稚的人,一般没有人小看他;无能的人,一般也没有人嘲笑他。但是,幼稚的人却不老实,专行骗人,无能的人却不守信用,常为欺骗,这样的人,却要遭到人们的唾弃了。学生在讨论中举出来的例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非常贴切的,有不甚贴切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是,重要的有两点:a.问题在于学生对“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一类人的本质的认识;b.举历史的例子,小说、电影上的例子不如举现实的例子,举生活中的例子。这对学生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前段文字提到,在孔子与孟子等人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情态的描述,此语段就是典型的一章。巧言,犹今人说花言巧语;令色,犹今人说眉飞色舞;足恭,犹今人说低三下四。这样的人,一般说来是小人;不是小人,也是奴性十足的人。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有目的;年深日久成为习惯,也仍然是有目的的。为什么要花言巧语?为什么要眉飞色舞?无非要取悦于人,卖弄自己。深而言之,无非要骗人。为什么要低三下四?不是奴才成性,必是有所希图。在学生中进行这样的讨论,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识别这样的人;二是让学生自己不要沾染上这种毛病,从小堂堂正正做一个“君子”。“匿怨而友其人”,这里所说的是指成人,可不是指小孩子打仗,三天恼了,两天好了。为什么要藏起怨恨去和他交朋友呢?根据孔子的观念,人的交友有利交,有义交;君子义交,小人利交。君子之交不易轻易交好,也不易轻易交恶,原因是以“义”为基础,较为牢固。小人以“利”相交,有利则交好,无利则交恶;交恶则怨,为利又交,故“匿怨而友其人”,这是孔子所不耻的。讨论此题,一定要划清界限,千万莫把小孩子之间的打仗与和好同孔子利交、义交的观念混为一谈,那样就违背了此题设置的初衷。

    五、此语段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孔子与叶公争论的问题后来持续争论了两千多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争论较激烈的问题,并且很可能反对孔子的观点,这当然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问题是发现学生辩论时的依据与方法,培养其辨析能力。

    父亲偷羊,儿子揭发,这是大义灭亲,嫉恶如仇,有什么不对呢?争论起来,很可能此观点占上风,因为它既有道理,又有证实的依据。对方很难反驳它。此题的难点正在于这一驳论之中。

    下面,我们就提供几条反驳叶公的思路。这倒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孔子,反对叶公,而只是因为此处是难点。

    1.天地间的是非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另外,是可以变成非,非也可以变成是。什么叫“攘”?邢疏曰:“言因羊来入己家,父即取之。”别人的羊来到自己家,留下也是错误的,与偷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毕竟与偷还有程度的不同。另外,父亲偷羊,未必自己独食,也将给儿子留一份。儿子揭发,在“理”上是对的,在“情”上似乎(只能说似乎)也觉过分。

    2.孔子讲“恕道”,讲“中庸”,反对“过犹不及”。父虽偷羊,送入监狱亦属合理,但应考虑恕道,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3.尤为重要的是,孔子讲“孝道”,万事“孝”字为先。子女不孝,告官是要判刑的。在孔子看来,不孝之罪远远大于偷羊之罪,何况偷羊的又是父亲。

    4.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的动机是必须考察的。昔魏文侯命乐羊攻打中山,他的儿子在中山国城内,中山国君“烹其子”,乐羊要一杯羹,饮尽。魏文侯称赞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睹师赞说:“其子之肉尚可食之,其谁不食?”后魏文侯赏了乐羊的战功却怀疑乐羊的为人(见《战国策·魏策》)。为什么怀疑?因为他连儿子的肉都可以吃,谁的肉不可以吃呢?叶公所赞的“直躬者”也是,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送进监狱,谁不能送进监狱?这样的人谁敢接近他?当然,“直躬者”的动机不能否认有正确的可能,但从全面看,这类人多数是动机不纯正的。于是在孔子看来,这种风气不能提倡。

    5.危害社会有大害小害之分,其父偷羊,属小害;其子长大,未必不犯错误,此种人犯错误必是大错误。因为在孔子看来,他从小就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长大必遗害社会。曹操儿时欺诈他叔父,长大欺诈天下人(见《三国志·魏志》)。

    必须说明,以上所言并非为孔子辩护,孔子的观点也有应批判之处。但是,其父偷羊,明显事实,叶公的道理容易说明,孔子的道理难以说明,取其难点提出思路只作参考。学生倘反对上述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有 关 资 料

一、关于“思考与讨论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大传·乾》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澄精神于玄一者,则形器可忘;邈高节以外物者,则富贵可遗。

                      ——葛洪《抱朴子·广譬》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二”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不可以成大。

                           ——《吕氏春秋·功名》

百姓之心,形声也;大人之教,影响也。大人之于天下何心哉?犹影响之随形声耳。

                           ——郭象《庄子注·在宥》

子曰:“学莫贵乎自得,非在人也。”

                            ——《二程集·粹言》

今学者有二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

                                ——朱熹(收于《学规类编》)

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朱熹《论语集注》

三、关于“思考与讨论三”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本书编者按:此孔子杀少正卯后的评论,见《荀子·宥坐》。请将“狂而不直”者与少正卯作以比较,见其异同。)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吴兢《贞观政要》

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二程集·遗书》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洪迈《容斋随笔》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厌;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陆九渊《杂著·杂说》

四、关于“思考与讨论四”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五、关于“思考与讨论五”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

                              ——朱熹《论语集注》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战国策·魏策》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君疑之,谢吴起。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谢氏曰:“理为直。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理顺邪?”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当是时也,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

                                     ——朱熹《论语集注·子路》

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六、关于“思考与讨论六”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周易大传·泰》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周易大传·泰》

(李世民):“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

                                            ——吴兢《贞观政要·辩兴亡》

是次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

                                             ——王符《潜夫论》

人之生也,莫不病无以遂其生。遂己之生亦遂人之生者,仁也;遂己之生,戕他人之生于不顾,不仁也。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官有假,而德无假;位有卑,而义无卑。

                                             ——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十五》

七、译文

    1.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无能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这种人怎么会这样。”

    4.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5.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件事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6.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7.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8.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教 学 建 议

    一、本课所涉及的几个问题,教师要有从哲学、政治学到社会学、伦理学的充分素养,方能把握好学生的讨论。

    关于第一题,要想使学生信服,教师须有充分的雄辩能力与人格魅力。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会有充分感受的。

    二、学生讨论从学习角度出发,教师备课要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对教师而言,是将此教与学的道理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中,才是真正的收获。这样,教师就要系统总结自己在教研与治学生活中的“愤”与“悱”的感受,并将它与思考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必有现身说法之效。

    三、君子与小人是古人的称呼,现代人也时有这样的称呼。笼统地称呼好人与坏人并不甚准确。人们似乎以为小人是贬义词,其实,坏人的贬义更重。有的小人实际并不是坏人,只是道德不完善罢了。在中国,某个单位有几个小人保你搞得鸡犬不宁,实在是影响社会安定与人民福祉的大事。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君子之风的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了。作为人民教师,无论是从事教课,还是班主任工作,都应长期存有这样的观念。教师与学生相比,绝对长处是生活经验丰富,此题讨论时或教师指点总结时,教师不妨将生活中的例事、例人有声有色地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作以分析或辩论。

    四、孔子对学生一般是心平气和的,很少激烈攻击弟子。他曾指斥樊迟为小人,因为樊迟向他请教种地与种菜的知识。他也曾号召弟子们对冉求“鸣鼓而攻之”,因为季氏已经富于周公,冉求还为他聚敛财富。可见,孔子猛烈攻击的学生,必是与他在观念上相对立的人。但是,此题一定要把握自由讨论的原则。宰予与樊迟都没有什么错误。老师讲课不好,学生睡觉是可以的。即便如孔子,圣人授课,学生不喜欢你的课,睡觉也是应该允许的。

    五、此题辩论起来,倘若非常激烈,则教师作为主持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注意,即教师的态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的态度应该有两种:作为主持人的教师不宜站在一方,既不站在正方,也不站在反方,抑或既站在正方,也站在反方,重要的是“挑”起争论的兴趣。这要看教师主持人功夫的高低了。倘教师态度落落大方,语言幽默,双向出击,双向收拢,必有精彩的场面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辩论结束作总结时,应有一个倾向性态度。倾向孔子还是倾向叶公不宜作死规定。作为伦理观念的教育,似应倾向于孔子;作为法制观念的教育,又似应倾向于叶公。但是,教师似应用简洁雄辩的语言将双方所持道理说透,对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六、这是一个政治观念很强的讨论题,讨论时的关键问题在于:1.正确的引导;2.分寸的把握。青年学生谈论政治观念问题有时措词不当,态度激烈,但是不让学生接触这类问题也是消极而不可取的。总之,运用之妙,在于引导,这是教师政治素质的一种体现。

[附录]

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探究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1)学生自主阅读。

(2)班上讨论、交流“思考与讨论”中相关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1.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积累、拓展。

3.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4.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5.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3.课后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4.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网址http://www.chinakongzi.net/2550/jrkz/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