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传·序·志·箴四篇

2008-11-19 浏览量:7556

长春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包初中

二○ 传·序·志·箴四篇

作家与作品

    1.《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叙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的抒情小品。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3.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他60岁才中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其文善用简洁疏淡的笔墨,描写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琐事,言近旨远,充满感情。《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黄宗羲谓其所写妇女志传“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读之)使人欲涕”。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推崇其为明文第一人。清朝姚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寒花葬志》描述了婢女寒花的天真纯朴,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寥寥数笔,人物形神毕肖。文字淡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作者的另一名篇《项脊轩志》一样,写的虽都是身边小事,但都发诸真情,感人至深。

    4.曾国藩(1811~1872),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洋坪(今属双峰)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1853年初,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围剿捻军,战败去职。后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从事洋务,举办军事工业,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1870年任直隶总督,查办天津教案为舆论所谴责。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盛及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曾国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自从跟着唐鉴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各一首,高悬于书房内。《谨言箴》是五箴之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以“言”为纲,主张“谨言”,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铭言”。

思考与讨论

    一、成语“不求甚解”出自本课,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可见陶渊明使用的语境在于摹写自己的隐士追求,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对原意的引申。

    二、本题在于引导学生展开多项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学生思维的展开往往比一个所谓“标准答案”更重要。况且在研究界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三、本题设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问题与内容的关系。箴言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本文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道听途说)“铭言”(铭而复蹈),可见全文以“言”为纲,那么作者主张的不就是文题的“谨言”吗?

有 关 资 料

一、五柳先生传

    (一)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主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也不是隐士必需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倚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名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漏,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恬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文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古文鉴赏辞典》)

   (二)本文是按史传体例写的,有“传”有“赞”:“传”用于概述人物生平行事;“赞”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就实际内容来看,本文应视为作者的自传。因为传中主人公五柳先生不是别人,而恰恰是陶渊明本人。之所以要采用史传的写法,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要用史家的客观态度看待自己,要用史笔来叙述自己的一生,达到选材精而开掘深的境地;二是借用“赞”的形式给自己一个定评,使之跟传文相互辉映,突出自己的精神风貌。我们读过本文,都会觉得一位淡泊宁静、安贫乐道的隐士就在自己眼前,可以和他形神相接,就是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文章整体说的。再分述如下:

先说“传”——本文的主体部分。主人公既是隐士,与世无涉,不能像一般史传那样把他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表现,所以只用勾画点染之法来描写他的思想性格特征。但开头仍沿用史传的体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似不经意的一笔,暗示了五柳先生是个真正的隐士,他不仅隐姓埋名,连籍贯也不为人知。以下两句是总写:“闲静少言”写性格;“不慕荣利”写思想。然后逐层分写。先写爱好,有两种:一是“好读书”,却又不死抠字句,因为他看重的是书中意旨,不是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所以别有“会意”;二是“性嗜酒”,“造饮”于亲旧家而“期在必醉”,并且“不吝情去留”,说明他深知酒趣,为人率真,不拘世俗礼节。这两种爱好都表现了“质性自然”的隐士风度。接着承上文“家贫”二字写他的生活状况:“环者萧然,不蔽风日”,写居室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他衣食不继。这样写的目的是显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所以接着用“晏如也”结住,表明他能够“安贫”。再次写他“常著文章”,而著文是为了“示己志”。什么“志”呢?其实就是前面说的“不慕荣利”。“示志”而能“自娱”,也就是“乐道”了。最后两句是传文的结束语,结得轻松,颇有余韵。

    再说“赞”。有两层意思,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说明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前一层先引黔娄妻子的话,接着就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够安贫守贱的人。后一层先重提五柳先生之“志”,而后将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上是说他能够顺乎自然而生活。这样来评价五柳先生的品格,是有深刻含义的。黔娄是个不跟统治者合作的人,他曾拒绝齐王的千金聘用,而宁愿在贫困中死去;而无怀氏、葛天氏之治天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作者在“赞”中不直接评论五柳先生的品格而以古人作比拟,其实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历来评家认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决非偶然。

(《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16期)

二、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这是一篇记事的序文,仅一百一十多字,却写得有情有景有味,是李白散文中最具魅力的名篇之一。

    全文分两段。首段自“夫天地者”至“良有以也”,从大处落笔,极言宇宙之浩渺、光阴之易逝、慨叹人生世间既渺小而又短暂。李白此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这时他已三十三岁,虽然“心雄万夫”“激昂青云”(《与韩荆州书》),但是仕途坎坷,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因此产生这种宇宙永恒、人事匆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是很自然的,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英雄志士、骚人墨客的共同感受。所以他要效法古人的“秉烛夜游”,在这春风送爽、桃花满园的良辰美景中,与诸从弟设春夜之宴,尽情欢快地度过这难得的一刻春宵。这里尽管反映出了他“人生如寄”的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却是他对生命的依恋,对生活的执著,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首段可看做是一段哲学短论。

    承“古人秉烛夜游”而下,自然而然地转接到第二段。这段先以两句写景,两句点明设宴的地点、设宴的本意。阳春之夜的美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种种形象与色彩,对于一生热爱大自然的李白是极大的吸引,而且正值他的花园中桃花盛开,此时此地,与诸从弟畅叙天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行文至此,作者又宕开一笔,连用两个典故,重点都在突出诸从弟的才华。这里,作者只写了桃花园聚会和与会诸从弟超人的才气,而不写园中桃花。这是因为桃花为人习见,略去不写,读者仍可从想象中得之;把重点放在写诸从弟的文才,则可为下文伏笔。

    故“幽赏”、“高谈”过后,随即转到饮酒赋诗上来,又援石崇于金谷园宴集赋诗之例,各赋新诗,以叙中怀。可惜,李白与诸从弟的桃园赋诗今已无存,但本文却历千年而传诵不衰。清新俊逸,行文流畅,音调铿锵,可谓字字珠玑,确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抒情小品,从中可以见出作者飘逸洒脱、胸襟旷达的一面。

三、寒花葬志

1.对课文的理解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寒花,为作者婢女的名字;葬志,是为死者写的记事文章。题旨所示,在于悼念亡故之人。全文仅一百多字,简洁凝练,一往情深。

    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份、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言身份:“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言死日:“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言葬地:“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份,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节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迸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的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孺人两笑,前一“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神情,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末了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古文鉴赏辞典》)

2.审美鉴赏

    这篇墓志铭在同类题材中可算是一篇短文了。全文三节,重点在第二节。文章起始的判断句式:“婢,魏孺人媵也。”身份、地位得以交代,也确立了全文的描述对象。从表层意象上看,作者所表达的是寒花的具体身份。从二度层次看,则联系了归氏的妻子“魏孺人”。这篇短文,四次提到她。如果联系《项脊轩记》、《先妣事略》等也多次提及她,这里所写就不是偶然的了,隐含着对亡妻的怀念。“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在卒年葬地的概括介绍后,猛然涌起情感抒发的波澜:“事我而不卒,命也夫!”作者所深憾的是,寒花的早夭,未能侍奉自己到底。平直的叙述文字后情感的猛然跳荡,感叹语气的猝然迸发,加强了抒情效果。作者文字中包孕的是失声流涕的声调和如潮哀思。由叙述到抒情的陡转,溅发出文章的第一朵情感浪花。这里的陡转,是主体无法抑制的情绪冲击,它奠定了全文基调和抒情性的基本特征:它是从情感出发而非罗列亡者的事迹。从深藏文词中的间接意蕴——审美情感,从表现于外的直接文词——“事我而不卒”的“我”来看,主体都有鲜明的存在,文章的审美特点也就从这里产生出来。清人张士元在《〈震川文钞〉序》中说,归有光的散文“读之使人喜者忽以悲,悲者忽以喜”,倒是说出了归氏散文的审美特征。归有光是从“我”的情感出发,去对对象寒花进行审美把握的。

    寒花侍奉“我”的日子里,可忆及并形诸笔墨的事情甚多,但作者既未平板罗织寒花一生的行状,又未选取一般的事迹,他只捕捉了三个细节。三个细节的运用,从审美传达的角度看,我们尽可以说作者善于选材,尽可以说作者善于知微显著、由点及面,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们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上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信息论说明,贮存于归有光主体结构中的寒花信息,可谓多矣。但是,如何搜索和提取信息,却有赖于主体的心理,特别是这类写身后墓志铭的文章更体现出主体的信息检索功能。最能激活归有光主体感受的信息的是三个细节,于是才有本文第二段的艺术事实。第一个细节,是寒花的外形,从“初”字看,这是原初性的审美表象。而历时多年后仍清晰如画,适见主体审美感受之深刻,成为审美中的优势中心。“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罗疏几笔,勾勒出寒花初进归门的素描图。它所显示的对象的自然质是寒花作为十岁孩童的外在肖像;它所显示的主体的审美功能质是作者记忆表象的兴奋和深隽。事隔多年感受最强的是双鬟的形象、深绿的颜色。

    第二个细节是吃荸荠。“一日”的词义显示出选择性,也表明对象信息系统最能激起主体情绪信号系统的是特定的一天中的特定一事。“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这里,以“婢持去,不与”的特定动作显示对象的调皮举止,活画出人物的情态,而充溢其间的是盎然的情趣。这一情趣由三方面构成:“我”自外而入的迳取食之;“婢持去,不与”的顽皮举止;“魏孺人笑之”的音态笑貌。三者的互相作用、感染,形成家庭主仆间融融然的情趣氛围。这一氛围正是其美学情味之所在。

    第三个细节是吃饭时的情景。“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予以为笑。”这里同样是由三人所组合的生活画面,而又以寒花作为主位形象。“目眶冉冉动”,如“颊上三毫”,精光四溢,小女仆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神态惟妙惟肖。而作者也正是在这里选择了他最有感受的情景。

    寒花的形态、情态、神态,家庭的情趣、情味、情绪,使得作者回忆所至,恍若在即;疏淡几笔,表现俱足。

    文字换节后,文情意绪猛遇峭崖,遂成瀑流:“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这里真正是体现出苏轼所说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绪特征。而归有光的这一情绪喷发,是在前面深情回思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起落和跌宕,就分外感人。犹如梦幻,往事回顾,愈是逼真、动人,则梦醒后愈觉惆怅、空虚、缱绻不尽。岁月忽忽,光影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是十个春秋。而今爱妻病故,娇仆早夭,大有人去楼空之感。短短十字蕴含着难以排解的空虚感、难以申说的沉痛感。经过蕴蓄遂形成新的喷发,一声声腔调悠长的“吁”,有多少岁月和人生的感伤情调。拖长的语调尚盘旋在纸面,顷刻便凝结成“可悲也已”的哽咽吞声和掷笔长叹。归有光为一个名不彰、位不显,仅是家庭小女仆的寒花撰写墓志铭,他把家庭中的主仆关系写得融然洽然,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际间关系的新变动,标志着散文正在走向生活的审美趋向。

    更重要的是,作者审美选择的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情景,这在传统古文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归有光却作为最主要的对象加以表现。作者以感受来选择、评价生活,感性主义取代了理性主义。所有这一切的主客体特征形成了一个重大标志,标志着正统古文趋于式微。在客体上接近世俗生活,主体上接近日常情感的审美新要求正在形成。这一新要求在《寒花葬志》中得到完美的表现,因而归有光的这篇散文和《项脊轩志》等成为正统散文向近代散文转折的重大标识,它的审美影响一直及于袁氏三兄弟的“公安派”散文。而这一点和市民文学、小说戏曲的审美趋向是同步的。归有光能够在《寒花葬志》中以近代美学气息的笔调感应出时代心意的变异,真正是印证了得其风气之先的美学命题。而这又正是积淀在《寒花葬志》深层结构中的美学精英。

(《古今名作鉴赏集粹》)

3.写作特点

    这则艺术小品,在艺术表现上有几点特色值得注意:第一是构思精巧。文中既无奇特的内容,也无曲折的情节,所写之事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凡的琐事,似乎信手拈来,全不经心,其实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寒花三事都紧紧围绕思念亲人这个中心而着意择取,决不使读者感到堆砌罗列、平庸杂乱。文中既悼亡婢更悼亡妻,运笔灵动,小巧精深。第二是叙事寄情。列夫·托尔斯泰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论艺术》)归有光以其所体验过的感情诉诸笔端,不借表白,而凭形象。形象由叙事而出,感情借形象而生。文中,就寒花琐事略加点染,就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突现出来,同时也把魏孺人的形象勾勒出来。形态逼真,真情尽露,生发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第三是文风淡雅。文中语言亲切,如话家常,“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这种“自有风味”的淡雅文风,在欧阳修、苏轼之后又别开生面,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乃至现代作家朱自清《背影》、《给亡妇》一类的至情之文也深受其影响。归有光散文的不足之处,一般说,在于题材范围过于狭小,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本篇亦然。但与明代“前后七子”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相比,归文的“独出于胸臆”无疑要高出许多。无怪清人黄宗羲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四、译文

1.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雨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古人持烛夜游,确实有道理啊。况且温煦的春天用艳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将美好的文章提供给我们。于是相会于美丽的桃园内,叙说兄弟团聚的快乐。诸位弟弟英俊秀发,个个好比谢惠连;而我的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康乐。正以幽雅的情趣欣赏着美景,高远的谈吐已更为清妙。铺开盛席,坐在花间;行酒如飞,醉于月下。不作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赋诗不成,须依金谷园宴客先例,罚酒三杯。

3.寒花葬志

    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婢女,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埋葬在虚丘。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拖着深绿色的布裙。一天,天气很冷,点火煮荸荠熟了,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装满一小盆,我从外面进来,想取来就吃;寒花端着,走开不给我。我的妻子笑我。我的妻子经常让寒花倚靠在几案旁吃饭,吃饭时,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的妻子又指给我看,觉得她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就已经十年了。唉,真是可悲啊!

4.谨言箴

    用花言巧语取悦人,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每天听到闲言碎语,也会扰乱你的心情,通达语言或文词意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聪明的人笑话愚笨的人惊骇。惊骇的人最终明白,说你欺骗。笑话你的人鄙视你,即使你发誓还会怀疑你。过失与悔恨已经丛集在一起,铭记下来用来自我指责。铭记以后又重蹈覆辙,可叹你已经老了。

教 学 建 议

    这四篇古文,都比较短,但内容都很丰富,指导学生学习,切忌面面俱到,最好是每篇突出一点重要内容,其余可以让学生自己体味。

[附录]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传、序、志、箴古代的四种文体,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通过诵读欣赏四篇短文的内在韵律,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建构性阅读,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能欣赏相关文学作品,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并能够通过写作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阅读简单文言文,但是对文章内在的思想尚缺少分析鉴赏的能力,对作者经历、思想尚缺少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感悟并提供更为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其逐渐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当为重点。

    2.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

三、学习内容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自己。依照史传体开头,当时介绍传记中人物,然陶渊明独隐去,仅以“五柳先生”言之,非为隐也,实则是对当时东晋时代门阀士族所倚重的郡望、阀闾、士姓的极度蔑视,根本不在乎,索性一字不提,文章开篇即见其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中间部分介绍其隐居生活:读书与饮酒。不同世俗的是,读书他并不为做官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需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心得便欣然忘食;饮酒,则更是见其任性而旷达,不矫情放肆,随意而率真,得到亲友的宽容与理解。在诗与酒的生活里,作者虽然居所破旧,衣食有忧,但却安然自在,抒怀状志,自得其乐。五柳先生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也没有烦恼,即使是和门阀制度的决裂,也表现得极为平和,其文恰见其乐于老庄之自然无为,殊同于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最后以史官口吻做赞,明确归结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璞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是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文章开篇以议论开头,点明夜宴之原由,“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接下来,以阳春夜景描绘春天美色,写出此时心境。“会桃李之芳园”之后状写夜宴之人、之事,高谈阔论,欢乐之极。宴游的重要活动就是饮酒,饮酒也非俗人之“痛饮”,而是一觞一咏,表现雅致至极。文章开头以“浮生若梦”引出夜宴,很多人认为思想境界不高,但是后文的欢才是全文的基调,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古人写宴游之文,往往“既喜而复悲”,但是李白却别开生面,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亦是此文一大特色。

    《寒花葬志》是归有光叙事抒情散文的名篇之一。文章短小凝炼,真挚感人,于细微处见真情,与平常处现悼怀之意。文章开篇三句言简意赅,“婢,魏孺人媵也。”指出寒花身份,乃逝去的爱妻的随嫁婢女,由此更牵带出对亡妻的思念。爱屋及乌,此处见端倪。“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则为时间及埋葬地点的交代。择地而葬,更见作者对其重视非同一般。文章第二段回忆寒花三件事,其中包含孺人两次笑,所忆以寒花起以孺人收,细腻感人。寒花三事,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幼稚可爱;二是削荸荠时“持去,不与”,以写其娇俏可爱;三是其吃饭时的神情,“目眶冉冉动”,状其憨态可掬。夫人两次笑,前一次和婢女同笑丈夫,后一次引丈夫同笑婢女,足见主仆无忌,长幼亲情,闺房情趣,家庭欢乐,其乐融融。两句话勾勒出妻子的形象,慈爱、宽厚、善良、可爱。最后一节则感叹岁月如梭,欢愉易逝,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显得情深谊长。文章在艺术上的特色值得注意:一是构思精巧。生活琐事,信笔拈来,情节平常,内容普通,实则匠心独运,于细微处见真情;二是叙事寄情,所叙之人皆是略加点染,便跃然纸上,形态逼真,真情尽露;三是文风淡雅。话语亲切,如叙家常,朴实无华。

    《谨言箴》先谈“巧言”,再谈“闲言”,又写“传言”,再写“铭言”,“巧言”自扰,“闲言”无用,“传言”自欺而欺人,“铭言”而自攻则无信,那么作者主张什么呢?谨言、慎言。

四、学习任务设计

  1.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思想、主张。

  2.《五柳先生传》作为自传,本应有名有姓,但是却以“五柳先生”自称,意义何在?

  3.陶渊明的归隐生活和儒家的“君子固穷”主张是否一致?为什么?

  4.《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何春日夜宴?

  5.《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以“浮生若梦”开头,有人认为思想境界不高,你是怎么看的?

  6.古人的游宴诗文,往往都是“既喜而复悲”,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是不是也是这一种模式?结合文章具体谈一谈。

  7.《寒花葬志》悼念寒花,却两次写到孺人的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归有光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较大。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评价他说:“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9.《谨言箴》反对“巧言”“闲言”“传言”“铭言”,那么作者主张什么呢?

    谈谈你的理解。

10.李白的“夜宴”和陶渊明的“园田”生活看起来都很快乐,但似乎有些不同,

    能否予以分析?

五、学习情境创设

    1.课堂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语言环境,引导其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自主思考与作品风格、内在意蕴相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以小组研究简易报告的形式展示交流成果。

    2.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将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六、学习策略设计

1.自主学习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通过因特网或者图书查阅并了解陶潜、李白、归有光、曾国藩的生平、作品及主要思想。学生课后任务:查找陶潜、李白、归有光、曾国藩等人的相关作品加以阅读,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按照座位分成学习小组,课堂展开讨论,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以小组展开朗读、背诵竞赛;比照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作品写作风格和作家人格。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朗读准确规范。

2.背诵课文熟练。

3.自主学习效率。

4.小组合作程度。

5.查找资料能力。

6.拓展阅读范围。

7.感受作品程度。

8.读后感受表达。

(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