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沉寂的雪原

2008-11-18 浏览量:4649

长春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包初中

一四 沉寂的雪原

作家与作品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是破产的农民。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用我们流行的词语来概括:失学儿童,打工仔,盲流,半工半读,自学成才。他打工大都是临时工,涉及的行业、地域非常宽泛,有报童、水手、矿工、搬运工、洗衣工、淘金者等,地域远到美国北方的阿拉斯加及日本。

    杰克·伦敦的作品复杂多样。他初期的作品,被他自己称之为“北方故事”,有《棕狼》、《沉寂的雪原》、《白牙》、《结局》、《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风雨儿女》、《对人类的信心》等。这些小说以北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壮丽的景色为背景,大都题材新颖,故事情节紧凑,笔力雄健,极富男子汉气魄。

    从1903年起,杰克·伦敦受到当时世界性的革命思潮的影响,开始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当时现实的作品,如长篇小说《海狼》、《铁蹄》、《马丁·伊登》;论文集《阶级的战争》、《革命》;报告文学《深渊中的人们》等。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最为出色的是他后期的一些短篇小说。《一块牛排》以感人的形象表现了老年运动员的凄凉晚景;《毛普希的房子》谴责白人殖民者剥削土著人的暴行。写得最好的是《墨西哥人》,《墨西哥人》描写一位墨西哥青年,为了支持祖国的人民运动,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竭尽全力击败了美国第一流拳击手。杰克·伦敦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拳击比赛的场面,紧张的气氛使人透不过气,主人公坚毅顽强的意志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杰克·伦敦的艺术手法相当成熟、高明。行文精练,动作感强,具有真挚动人的感染力。他尤其善于把人物放到尖锐的冲突中去表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像刀削斧劈的雕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

    一、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生命意志必须足够坚强,而且也有优胜劣汰的残酷斗争(人为保护食物打狗)。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不仅尽可能照顾同类,而且尽可能同情异类——狗。

    二、这里预兆了后边松树砸倒梅森的灾难,在险象丛生的雪原中,人的生命显得渺小和脆弱,时刻可能有险峻的考验和灾难。

    三、或者认为别无选择,或者认为残酷。要言之成理。

有 关 资 料

    这篇课文属于杰克·伦敦的“北方故事”系列小说。作者用冷峻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严酷的故事,展示了在接近北极的死亡地带的一幕求生悲剧,其核心情节(也是高潮部分)是梅森遇险(被松树砸倒)和死亡。

    从开头到第15自然段“她已把雪橇套好,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上路了”,是小说情节的序幕。在这里,我们知道了三个人物的身份和姓名——梅森和印第安女人鲁斯是夫妻,基德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处境——在荒无人烟的雪原上跋涉,食物不足。在这一部分,初步展示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寒冷、荒凉),也预示了人与狗的冲突(狗“眼巴巴看着人进餐”,“它们变得很凶了”)。

    在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中,狗是人前行的交通动力,是人的旅伴。但在某种极限情境下,因为争夺食物、求生存,狗的原始兽性会勃发,背叛主人,成为人的威胁。这一点,基德已经预见到了。而且,他们凭着荒野生活的丰富经验,也预见了狗之间的残杀(“不出一个星期,他就会把卡门吃掉”)。小说提笔就从狗写起,是大有深意的。杰克·伦敦在写北方雪原故事时,特别擅长通过动物来表现人性(如《野性的呼唤》、《白牙》等小说以动物为中心主人公),这篇小说写狗,用意也在于此。“卡门”的衰弱背后,可见到雪原跋涉的严酷艰难;“舒克姆”差点咬住主人的喉咙,它不驯服的原因是饥饿。狗的艰难处境,是人的艰难处境的参照和衬托。

    然而人与狗的不同,还不在于人可以驾驭狗的地位优越,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面对优胜劣汰的严酷生存竞争,人在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群体(妻子、朋友),甚至照顾对自己有用的狗(用牙咬狗爪子上的冰);其二,人不仅仅是求眼前的生存,而且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小说中梅森对于“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和“大世界”的憧憬,是小说严峻险恶总体基调中的一次放松调整,令读者也获得了一时的轻松。

    短暂的宿营之后上路,出现了两个意外:狗“卡门”把雪橇拉翻了和梅森被松树砸倒。“卡门”遭到了梅森残忍的鞭打,这跟小说开头他用牙咬这只狗爪子上的冰形成强烈反照。联想到“咬冰”的一幕,读者就不会过分责备梅森的残暴无情,而能理解他怒气的来由——这只狗闯的祸,使他们本来艰难的行程更艰难了。梅森被树砸倒,表面上是偶然、意外,但从基德和鲁斯事发瞬间的反应上,读者就能意识到:茫茫雪原,危机四伏,时刻都有危险。所以,在他们上路时,小说关于“寂寂雪原”的神秘描写(“人如一具幽灵……”),便成了后面发生的两个意外事件的预兆。

    小说最动人的,还是梅森重伤之后,三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在这里,作者没有大加渲染,还是那样冷静地讲述。但冷静平实的行文中,奏出了坚强生命意志的悲歌。梅森在弥留之际,毫无慌张恐惧,平静地安排他死后妻子的生活,而且不让朋友和妻子做无意义的等待。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稍有踌躇,但还是决定丢下梅森前行。这不是冷酷,在那特殊的环境中,这恰是战胜悲痛的一种坚强。而在这危难之时,又出现了狗来争食,人狗大战,使生存竞争的残酷和悲剧色彩又浓了一层。特别是小说最后,基德终于下了决心,开枪打死了垂死状态中的梅森,驾雪橇飞驰而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了雪原上的生之艰难,从而也更能领会生命的意义。

教 学 建 议

    杰克·伦敦的“北方故事”小说惯以北方严酷的自然环境衬出人的顽强抗争意志,奏出一曲曲坚强生命的赞歌,如脍炙人口的《热爱生命》。课文不仅是生命力的赞歌,而且展示了自然残酷、生之竞争残酷的悲壮。在沉寂的雪原上,三个人驱赶着一群狗艰难跋涉,从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淘金(兼打猎),而最终目标是返回“大世界”的温暖生活之中。梅森之死和卡门(狗)被吃陡然起波澜,使人经受的考验备加严峻。学习此文,我们不应得出侥幸逃避类似“死亡地带”的结论,而应对敢于深入“死亡地带”冒险的主人公产生深深的崇敬。人永远处于温暖舒适之中固然美好,但没有了严峻的考验和殊死拼搏,人的意志也就会衰退、萎缩、消靡。而坚强的生命力,是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这一点正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所在。

[附录]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及其主要作品。

2.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在对文章的品味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从而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教学重点

1.以合作的方式,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2.让学生懂得:坚强的生命力,是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房龙说:“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是啊,你能要求一个穿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而又强健敏捷的人温文尔雅吗?这时,生存的需要将压倒一切,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也将是残酷的。这里,任何高尚的道德、理念都是苍白的、不合时宜的。请看,在茫茫的沉寂的雪原上,正有一群狗和三个人为了生存在抗争着、斗争着。

(二)了解作者,把握基础

1.介绍杰克·伦敦(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或归纳)。

2.根据课前预习,巩固基础。

踉踉跄跄 毛骨悚然 如愿以偿 小憩 涎水 讥诮

销声匿迹 优胜劣汰 不省人事 羁绊 麋鹿 篝火 

浮想联翩 大相径庭 梦呓    扳机    龇咧   蹒跚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的字词量比较大,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可由学生课前准备小考条,课上互考相评。)

(三)理顺情节,提炼精华

1.概述故事,显现精彩情节。

    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分工,每人讲一部分,以做到各有特色,精彩纷呈,要求突出重点。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40个字总结。

身处困境 危机四伏 撞翻雪橇 危在旦夕 突发意外

梅森垂死 人狗之战 优胜劣汰 挑战死亡 战胜悲痛

    设计说明:本设计的优势在于既调动学生个人的参与意识,又能发挥他们的团体力量,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研读课文,分析感悟

1.猜测文中人物在干什么?“雪原”指什么地方?你对此了解多少?

    故事发生在广袤的阿拉斯加荒原,天寒地冻,食物短缺,为了实现发财梦,淘金者和一群狗在荒原里跋涉着,此时“人如一具幽灵”,“生命仿佛如一缕尘埃,无足轻重”。为了生存,他们进行着惨烈抗争,与严酷的自然抗争,与凶残的同类抗争。

2.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面对困难,这几个人和一群狗的表现怎样?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面临的困难:梅森、鲁斯、基德三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雪原上跋涉,食物不足,初步显现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

(2)三个人:一方面 ,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人在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群体(妻子、朋友),甚至照顾对自己有用的狗(用牙咬狗爪子上的冰)。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求眼前的生存,而且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小说中梅森对于“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和对“大世界”的憧憬,是小说严峻险恶总体基调中的一次放松调整,令读者也获得了一时的轻松。

(3)一群狗:面对生存危机,狗作为人的朋友和伙伴,已慢慢退去了它的忠诚,取而代之的是“眼巴巴看着人进餐”,“它们变得很凶了”。甚至是自相残杀,吞吃同类,乃至“打破了主人铁的禁令,蜂拥而上去抢吃干粮”。

(4)启示: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不仅尽可能照顾同类,而且尽可能同情异类——狗。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力求做到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细处捕捉,找出差别,发现本质。在谈启示时,不必求同求全,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五)课堂小结

    沉浸在这冷峻的文字中,耳旁响着呼呼的风,慢慢地走回现实,会觉得斗志在升腾,血液在升腾,遥望天边那抹微光,侧耳倾听杰克·伦敦的声音如天籁传来,他能使人的微笑变得执著、热情和无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听过这样一个问题:爱斯基摩人在行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孕妇临产的情况会怎么办?答案有三种,选取其一,一是,整个队伍停止下来待孕妇生产之后,继续前进;二是,留下几个妇女与她为伴,照顾她,然后再一起追赶大队伍;三是,大队伍继续前进,不停留,只把这个妇女独自留下,并给她些许食物。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是三)

    答案是残酷的,但残酷的背后是顽强,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力。

(二)重点研读,分析感悟

    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尤其短篇小说更是以它简洁、紧凑的情节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使读者“窥一斑略知全豹”。那么,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最能感染你的情节是什么?

1.梅森遇险,生命垂危

(1)偶然的突发事件,是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必然。在与自然的奋斗过程中,人一方面力求战胜它、征服它、甚至超越它,以显示人力的伟大;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所以一定的付出与牺牲是必然的,这种痛苦是人们必须承受的,也是能够承受的。

(2)生命的悲剧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梅森重伤,三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上帝在微笑。面对死亡,作者没有大加渲染,还是那样冷静地讲述。但冷静平实的行文中,奏出了坚强生命意志的悲歌。梅森在弥留之际,毫无慌张恐惧,平静地安排妻子的生活,而且不让朋友和妻子做无意义的等待。基德和鲁斯面对这种情况,冷静地处理,充分显示了人物坚韧的性格。在荒凉、寒冷的雪原上,人性的光辉如星辰、如火种,闪耀着、温暖着,带给读者的是无声的强大的心灵震撼。

2.梅森之死

(1)战胜悲痛,挑战死亡。

    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于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稍有踌躇,但还是决定丢下梅森前行。这不是冷酷,在那特殊的环境中,这恰是战胜悲痛的一种坚强,荒原上“响起了短促的枪声,于是梅森死在悬空的坟墓中”,这极具震撼力的结束,就像那“一响鞭”一样,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回荡、回荡……

(2)可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这个结尾好不好,如果不好,你设置一个结尾;二是作者如此结尾的好处是什么?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灵活性大,发挥空间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认知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充分融入课堂环境和文章阅读感受中。教师在此过程要适当提示、启迪、引导。

(三)延伸拓展

    1.困难是一所大学,是前进中的动力。越是处在困境,越能显示人力的伟大,意志的坚韧。什么样的挫折都能顶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在你熟知的故事中,具有这些精神的人物都有哪些?举例说明。

    2.杰克·伦敦的作品大都充满浪漫色彩和英雄气概,描写淘金、冒险、狩猎者在严酷的环境中同大自然顽强搏斗,唱出了一曲人类坚强意志、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歌。基德和鲁斯最终冲出了雪原,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你想到了什么?

(1)基德和鲁斯最终克服困难,返回“大世界”的温暖生活之中,对此,我们满怀着崇敬。崇敬他们的勇敢、无畏、乐观、坚强。

(2)人不能永远处于温暖舒适之中,如果没有了严峻的考验和殊死拼搏,人的意志也就会衰退、萎缩、消靡。而坚强的生命力,是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生活也是内在自然的愿望。我们受苦、受累、奋斗、挣扎,我们也享有诗歌、朝阳、自然和亲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着,为生活也为生存。人生有很多事情,转折往往就在最后那一步坚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