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记一辆纺车

2008-11-17 浏览量:5070

长春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用书>教学资源包初中

一二 记一辆纺车

作家与作品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县人,现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入党。早在1925年抗战前便开始发表作品,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理事,任秘书长。他先后历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著有散文集《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这篇课文选自《北极星》。

思考与讨论

    一、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纺车和大家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为抗战胜利尽了力,发挥了作用。作者把它比作旅伴和战友,抒发了对纺车和延安生活的深情怀念。

    二、延安军民在纺线劳动中体验到了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对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最好诠释。

    三、先写场面,用“沙场秋点兵”和“盛大的节日赛会”作比喻,写出场面的壮阔、气势的宏伟、阵容的严整、气氛的热烈。

    作者着力渲染竞赛的热烈气氛,他满怀激情地写出“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整齐的句式把竞赛时紧张欢腾的情绪表现出来,又用“飞机场上机群起飞”、“万马奔腾”两个比喻把竞赛情景写得生动形象又蕴含着无限深情。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浑然一体。

有 关 资 料

一、文章涉及的延安精神及背景

    这篇散文反映了1941年至1942年延安军民艰苦斗争的生活,当时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军集中兵力,对我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加上国民党三十万兵力的军事包围,使根据地军民处于几乎无衣穿无油吃的境地。在这紧要关头,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广大工农兵学商的努力奋斗下,很快便实现了生产自给,粉碎了敌人妄图困死我们的阴谋,渡过了难关。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国家处于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作者为发扬革命传统,写文章记述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教育鼓舞人们战胜暂时困难。先后写了《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散文,以歌颂这一革命精神,激励人民去夺取胜利。

二、主题思想异说

    对本文主题思想的归纳因侧重不同,稍有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歌颂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通过延安时代纺线劳动中所体验到的种种思想感受,热情地歌颂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赞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赞美崇高的志趣,团结战斗的精神

    这篇文章歌颂了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赞美了延安人民战胜困难的崇高志趣和团结战斗的革命精神。

三、写作特点

(一)取材平凡,立意深刻,思想鲜明突出

    本文取材是一辆平凡的纺车,又由那辆纺车想起了延安生活,这显然不是为纺车而去写纺车,目的是通过纺车去描写赞美延安精神。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平凡的劳动竟然写得那么精彩神奇。接着又描写了夜纺的优美图景,景中有诗意的夜色,纺手“从容自如”的动作,特别是那转动的纱锭,“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对纺手的精神面貌,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朴素中显其风华,平淡中见其神采。这一鲜明的思想,是与作者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意境开阔分不开的。

(二)节奏感强,有浓厚的抒情味

    本文运用得很成功的便是以舒缓的语势和音节的回环往复来表现怀念的深情。如“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这些重复的词语和句子的声音因复沓而自然地舒缓,对称的句子不但音节整齐,而且由于声音的回环而形成和谐的节奏,同时富有很浓的抒情味。如果改换一种写法,就没有原文这种韵味了。

(三)比喻拟人,优美生动

    在文中比喻十分丰富,有暗喻、明喻十多处。一些比喻直接表现人对纺车的怀念深情和人在纺纱劳动中的喜悦感情,另一些比喻或传达纺车的谐音,或表现技巧的纯熟,或形容纺手的风姿,或描写纺线场面的规模,无不景中寓情,体现出对纺车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如纺车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纺车“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站着纺线“像白鹤晾翅”等,写得贴切、优美、生动,又触发读者联想。又如“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只是在等待,等待。”这里的拟人描写,用得恰到好处。前句是写赏月的人心情愉快的曲笔,后句是写纺车好像是一位性情宽厚、待人体贴的同志,表现出作者对纺车那种异乎寻常的深情。

(四)语言朴素,手法多样,文采照人

    文章的语言朴素而优美,简练而生动。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在关键处,进行了议论,有画龙点睛之功;而且又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再加上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拟人,以及一些古诗词句子,如“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沙场秋点兵”等来描写,显得语言朴素,手法多样,文采照人。

四、作者谈文章的成因和结尾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发动派的反共高潮,为了粉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陕甘宁边区的重重封锁,延安军民在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鼓舞下,开荒种庄稼,种菜,便保证了足食;纺棉花、纺羊毛,便保证了丰衣……“纺线便成了光荣的政治任务,不但我们一般的工作人员参加纺线,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也亲自参加纺线啊!那摇动的车轮,那旋转的锭子,发出的嗡嗡、嘤嘤声,多么像音乐……格外和谐,格外优美……”这也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最美好的记忆。所以,六十年代初,当我们国家遭受困难时,我油然想起了延安军民当年开荒、纺线,战胜困难的情景,就在1961年春节写下了《记一辆纺车》,同时写了《菜园小记》……

《记一辆纺车》的结尾一句,不是随便写的。写的时候曾着意考虑过。从短文末四段“就这样,……”读下去,一直读到“……其乐无穷”。意思也许能看明白。写时觉得应当有一句什么话,才好扣紧题目结住。我想到的话,就是“记一辆纺车”。这句话前边的破折号,无妨作为前一段“就因为这些”意思的重复。或者译作简单的两个字,“因此”。这里的“记一辆纺车”,不是拿头当尾,题目的单纯再现,而是权作末三段或全篇的结语的。

(出处)

五、关于“沙场秋点兵”的出处

    这句诗引自宋代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教 学 建 议

    一、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是教学的重点。通过结构和语言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所抒发的革命感情。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难度不大,教师不宜过多地讲述,应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这是一篇进行朗读教学的好课文。

    二、语言教学是本课的难点。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比喻,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对有些比喻的意义不理解。如:“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是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课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这些比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启发学生理解其意义。虽然是阅读课文,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附录]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以一辆纺车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事物、表达感情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并加强朗读训练。

二、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三、课前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写在笔记上。

     坪 朦胧 晾 鹤 锭 隙 揉 搓 蒲 谐

2.朗读课文,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在书上画出来。

3.把课文中的比喻句在书上画下来,体会它的表现力。

4.景物描写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记一辆纺车》选自1961年4月《人民文学》。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大生产的伟大运动。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遭受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了帮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苏联专家,撕毁了签订的合同,再加上我们指导工作上的缺点错误,所以造成了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局面。在困难面前应该抱什么态度?《记一辆纺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回答这一问题。

    记”标明文体,“一辆纺车”标明所记的特定事物。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这篇文章是对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的赞歌,是对延安军民努力生产,战胜困难,打败敌人的赞歌。

(二)教师提出独立阅读课文的要求

1.从结构入手理解全文。

    本文以纺车为线索将材料组织起来,每个自然段都围绕纺车,自然段的领句或结尾句点出所写的内容。开头、结尾相呼应,点明主题。

2.分析语言,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析语言,重点放在比喻句上。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或叙事,或抒情,把每个比喻句的本义和喻义弄清楚。

3.采用边读边讲的方法,两个人一小组互相讲解、讨论, 以第一、五、六、九自然段为重点。

(三)学生分小组独立学习(不愿讨论也可自己评点文章或做笔记)

(四)质疑问难

(五)教师总结答疑,重点讲述第一、五、六、九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第一自然段:

    文章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一辆纺车,接着倾吐了对纺车的感情。语言恳切诚挚,多次重复“想起”这个词,又用“旅伴”和“战友”来比喻,给文章开头造成浓厚的抒情气氛,定下这篇文章的基调。

    问:用“旅伴”和“战友”作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纺车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旅伴”:在漫长寂寞的旅途上,有了旅伴可以帮助克服困难,解除旅途的寂寞,有了旅伴,旅途上是愉快的。

    战友”:在向敌人或困难作斗争时,战友是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取得胜利的亲密同志。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十分生动贴切地写出纺车与“旅伴”、“战友”有共同之点,它能帮助作者受到锻炼,战胜困难。正因为如此,一想起纺车,心里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和战斗的豪情,心里是愉快的。(详讲)

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主要写纺线时的体验。作者首先肯定地说纺线“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然后用一个比喻写出“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

    问:怎样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作家把积累的素材经过反复加工写成作品时,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心情是愉快的。现在作家来纺线了,当看到自己的两手把棉花纺成线时,看到劳动创造的成果,心情同样是快乐的。作者用这个比喻写出只有参加劳动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快乐。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他纺线时的心情:“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音乐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问:这些记叙中,哪个字用得好?

    争”字把纺车写活了,没有生命的纺车有了生命,和上文的“旅伴”、“低声歌唱”来形容纺线时纺车发出的“嗡嗡”、“嘤嘤”的声音,表达出他劳动时的愉快心情。(评讲)

第六自然段:

    这一段写学纺线的甘苦,流露出对纺车的深情。

    先写“初学纺线”的情景,情趣横生,后写熟练的纺手,又别有一番情趣。追问:怎么理解这个自然段结尾的两个比喻?“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战马”、“良弓”是勇士最心爱的最宝贵的,凯旋的勇士对战马是感激的、亲切的,爱护备至;射手对良弓是喜爱的、珍惜的,视如珍宝。这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纺车的深情。(作者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是个纺线能手)(略讲)

    第九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记叙了当时开展竞赛的情景,作者无限深情地描写了竞赛的热烈场面。

    问:作者怎样描写了竞赛的情景?

    先写场面,用“沙场秋点兵”和“盛大的节日赛会”作比喻,写出场面的“壮阔”、气势的宏伟、阵容的严整、气氛的热烈。

    作者着力渲染竞赛的热烈气氛,他满怀激情地写出“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整齐的句式把竞赛时紧张欢腾的情绪表现出来,又用“飞机场上机群起飞”、“万马奔腾”两个比喻把竞赛情景写得生动形象又蕴含着无限深情。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浑然一体。(略讲)

(六)作业

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其意义。

第二课时

(一)表情朗读练习

1.做好朗读的准备。

    这篇散文将记叙、抒情、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要求全班同学在朗读课文之前,把记叙、抒情、议论的部分在书中画出,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做出朗读的标记。

2.教师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全篇课文,师生共同欣赏。

(二)配乐朗读练习

1.边听音乐,边小声练习配乐朗读。(选取一段节奏舒缓轻快的乐曲)

2.请朗读出色的同学配乐朗读,师生共同欣赏。

(三)检查书面作业,指定同学按书面作业回答文章中各比喻句的意义,使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文章中各比喻句的作用

1.“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

    表达出作者对纺车的亲切而又深厚的感情。

2.纺车“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写出在延安革命时期,每个战士与纺车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纺车的亲切的感情。

3.“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

    写出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发挥战斗作用,粉碎了敌人妄图困死我们的阴谋。

4.“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

    比喻纺线时看到劳动成果的愉快心情。

5.“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比喻纺线时看到劳动成果时愉快的心情。

6.“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

    比喻纺车纹丝不动,令人无可奈何。

7.“像成熟了的肥桃。”

    比喻缠得满满的线穗子。 

8.“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

    比喻劳动取得成果时的喜悦心情。

9.“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比喻作者对纺车的喜爱、珍惜。

10.“像‘白鹤晾翅’……”

    比喻纺线时的姿势。

11.“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

    比喻纺线抽线顺利时,线源源不断地纺出来,使人有奇妙快乐之感。

12.“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

    比喻竞赛场面的热闹,欢乐,盛大的气氛。

13.“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

    比喻“百车齐鸣”时的震人的声势。

14.“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

    比喻竞赛时的场面气势磅礴。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朗读和作业情况

(五)作业

1.作三个比喻句,条件自己拟定。

2.作文。

    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以一事物为线索组织材料,自由命题,如:“我的小书包”、“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等。

(六)板书设计

一、怀念纺车:常常想起   像伴侣   像战友

(物)线索

三、再写深情,点明题旨: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