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有限的教学时间”涉及到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各个不同的教学时间里,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与侧重点,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就小学阶段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有比较具体的阐述,但最重要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写一手正确、整洁、比较美观的宅,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阅读1000字左右的中外文学作品,能交流阅读感受,有一定量的优秀诗文的积累;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墨、所感,文从字顺,内容具体,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读书看报的习惯。
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这里所指的过程.狭义地讲,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主要指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环节、步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是指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语文教学效果,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条主线,尽可能剔除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非语文堂习的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
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
膀上。”叶老的这句话里有一个核心词语“训练”。可见,语文教学改革用不着对“训练”一词讳莫如深,关键是训练什么,用怎样的方法训练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真实,更加有效。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无定法”。这里面蕴含的意思很多,其中的一个意思是说教学要贵在得法。要想得法,就得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或教学风格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就不要随意地放弃自己经常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不要刻意地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以避免一些地方出现的“新路子不对,老路子不会”“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语文教学改革之怪圈。当然,教学创新、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个性差异等等,这些理念都是对的,无可厚非。但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课堂上天马行空,教学目标泛化,教学过程虚化,到头来肯定什么也学不好,什么也学不到,何谈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就使得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这是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减少学生这种情绪的产生,调动、强化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