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科研课题为先导,探索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进行心理咨询、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家校联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等五条途径,促进了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近几年来,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我市采取课题引领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如何有效地通过校园心理剧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长春教育》和《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长春出版社,2008年11月)等刊物和书籍中及时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在2008年11月初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文明办对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剧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全国各地借鉴。为了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剧在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推广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澄清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
明确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涵义
为了科学地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我们根据国内外对心理剧和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理解,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导引》(见《长春教育》2007年第6期)中对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我市仍有部分学校对此存在模糊认识,只是盲目地信从网上下载一些国内相互转抄的不严谨的定义,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概念和涵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心理剧。
心理剧(Psychodrama)并不是戏剧或舞台表演,而是团体心理治疗(辅导)方法之一。它指的是在团体咨询者的辅导下,来访者(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通过扮演过去、现在或将来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自己的问题,宣泄情绪,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这一方法自莫雷诺(Moreno,J.L.,1889——197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以来,其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心理剧的各种治疗原理和技术是一种可以广泛使用的治疗和教育手段,能够应用到教育、卫生和工商业等多个领域,校园心理剧就是心理剧在学校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中小学校园心理剧。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所开展的校园心理剧(也被称为学校心理情景剧)虽然借鉴了一些心理剧的理论和技术,但有其独特的涵义。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不是舞台表演意义上的“剧”,也不是团体心理治疗意义上的心理疗法,它是借助了心理剧中角色扮演的技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可将它描述为由学生、教师及有关人员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和讨论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这一定义的具体涵义有三层。第一层涵义是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叫应对方式)两部分构成。校园心理剧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发展性问题,而不是需要专门矫治的障碍性问题。第二层涵义是校园心理剧的目的一是为学生提供心理互助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向积极方向发展;二是使所有参与者(包括家长和教师等人)通过编写、表演、观看、讨论和思考,意识到有关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重要性,学会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第三层涵义是编演校园心理剧的形式是由学生、教师或学生与教师及有关人员共同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班级内或专门场所进行表演,并针对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
校园心理剧编演的具体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班级内进行的编演。在心理课或班队会上由本班同学自行编排演出(可以是即兴表演),或者放送由他人编演的心理剧,然后由心理辅导教师组织分享讨论。另一种是为在专门场所演出进行的编演。针对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编写和排练心理剧并形成稳定的剧本和表演形式,在专门的场地进行演出,演出后组织讨论、分享感受。关于不同形式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编演的注意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明确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结构
校园心理剧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这三部分也就是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明确了校园心理剧的结构也就明确了如何开展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导引》中虽然已经对此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但在实践操作中仍有一些学校不甚明了,因而有必要再次强调。
根据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涵义,它要围绕着解决某个心理问题而展开,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明确问题:展现出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感受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非极端问题)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解决问题:展现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应对方式,即对所发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策略上进行调节。解决问题可以是多种应对方式,可以有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但必须有合理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展现,也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展现。
分享讨论:校园心理剧的所有参与者都发表自己的感悟,相互分享经验,分享心理剧对他们各自生活的影响。心理教师要进行引导,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这一部分是校园心理剧对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关键,对很多参与者来讲,前两个部分只是观察和了解他人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而这一部分则直接关系到自身所感受到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式。发表感悟可用书面形式来进行,参与者讨论要遵循不分析、不建议和不提问三个原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对剧情和剧中的角色进行评价。
在专门场所演出的校园心理剧应注意的问题
提起校园心理剧,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幕幕的“剧”,这是因为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及学校为了推进校园心理剧活动,多是采取了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评选优秀校园心理剧和在一些特定场合编演成形的校园心理剧。例如,长春市通过“阳光杯”优秀校园心理剧的评选促使各个学校来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而很多学校又通过校内的评选来推动这项活动,结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数百上千个用于在专门场合表演的校园心理剧。
对于这一类校园心理剧,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它不仅不是校园心理剧的全部,甚至连主要的形式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编演这类剧。第二,这类剧的独特作用是能够在社会上人数较多的条件下进行演出,能对在校学生以外的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家长学校及家长会上的演出,能使家长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这类剧在编演过程中要遵从舞台表演的要求,如语流语调、动作表情和道具音乐等方面的要求,使之生动感人。第三,这类剧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表现的心理烦恼必须是统计学上的典型事件,是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事件,这样对人们了解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才有意义。而要防止的是表演一些小概率的极端性事件,如交通事故、癌症等一些学生和其他参与者很难体会到的心理创伤,这些事件可能会感人,但由于大多数人对此缺乏体验而不会产生真正的感悟。第四,这类剧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仅要有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要有恰当的应对方式。这类剧通常是在人数比较多的场合进行表演,表演之后很难与现场观众进行讨论分享,如果仅仅是把孩子的心理烦恼表现出来,则观众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有的剧把孩子经受的心理冲突一步一步升级,最后孩子被抓起来劳教了,剧戛然而止。虽然剧情打动人,但观众除了痛心以外就不清楚该做些什么了。第五,编演这类剧要充分发挥心理活动小组等类似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这类组织的重要活动内容,这样既能保证校园心理剧的质量,又充实了这类组织的活动内容,促进了他们同伴间的心理互助。
在心理课上使用的校园心理剧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孩子的活动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展现某些场景,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心理问题,这是在心理课上常用的一种方式。校园心理剧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应对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很多心理课课堂上一直在使用着校园心理剧。
在心理课上使用校园心理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角色扮演可以是即兴的,也可以是片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应注意积累有关的素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比较完整情节的事件。二是可以表演或播发由他人编写的校园心理剧。虽然在各地校园心理剧的评选中都要求原创作品,但在心理课上只要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任意地选用别人编写的剧本,而且不必忠于原作,可根据课程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来改动。有些学校的心理教师想根据学生的发展编写系列校园心理剧,其实大可不必,将别人的剧本拿来为我所用即可。三是在心理课上表演的心理剧可以只有心理问题,其应对方式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在心理主题班会中使用的校园心理剧应注意的问题
班会是解决班级中存在问题的教育形式之一。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召开心理主题班会,恰当地使用校园心理剧,能够带来明显的效果。在心理主题班会中使用心理剧应该成为校园心理剧发挥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心理主题班会上使用校园心理剧时,可以使用他人编写和演出的作品,应对方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分享讨论过程中的言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来表现,这两点与在心理课上使用校园心理剧是一致的。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事先的班会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确定班会主题、明确活动目的、进行活动准备、校园心理剧的选取和编演及班会进行过程中,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组织和参与。二是在共享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参与者谈自身的体验、经历和感受,而不要让学生拿出一个共同性的结论。三是共享讨论的一些内容可以用书面体会的形式来完成。由于班会时间的限制,有些参与者得不到抒发己见的机会,而且书面体会的进一步交流也能加强班会的后续效果。四是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心理主题班会,并鼓励他们参与角色扮演。有的学校在组织班会时请家长来扮演孩子,让孩子扮演家长,在角色互换过程中家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在亲子交往中的问题,促进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积极沟通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明确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独特价值
我们在实践中已经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限定为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大力推行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原因。
首先,校园心理剧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而校园心理剧恰恰是一个最佳的方式。在校园心理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会及时地把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冲突、困惑及其应对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出来,共同体验各种心理情境,感悟自身心理发展需注意的问题,分析和学习应对各种心理挫折的策略。而且,由于各个校园心理剧的内容都是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形式生动、直观,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孩子产生心理共鸣。这些特点会吸引孩子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的编演,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感悟,学会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在解决自身的问题中成长。
其次,校园心理剧突出同伴心理互助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同伴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校园心理剧为学生搭建了同伴心理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别人的感受。学生们在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声,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通过这种同伴心理互助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使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成为自己心灵成长的主人。在这种学生间所进行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同伴心理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同伴、教师和父母等)的同情心不断提高,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发展。这种效果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难以达到的。
第三,校园心理剧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多种途径的结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要想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能仅靠某一个途径,而是要多种途径相互结合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长春市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根据校园心理剧的特点,将其与各种心理途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促使我们在中小学大力推行校园心理剧活动,并强调校园心理剧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前面我们已经在以往成果(详见《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长春出版社,2008年11月)的基础上阐述了校园心理剧在心理课、主题班会和家长学校等方面使用的注意点,今后,我们还将在实践中对校园心理剧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全面推进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摘自《长春教育》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