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昌邑区汇文小学 张大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品读,与文章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情感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知识的迁移,仿写一首小诗,培养学生朗读、写话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父亲为救儿子永不放弃及儿子勇敢坚强的无私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品读,与文章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 习 导 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
回忆课文内容 |
重点 段落 教学 感悟 父亲 形象 |
1自由读课文,看一看这段文字当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打动了你,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书上写写。 2汇报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点拨,预设效果要让学生读出不同感受,尊重学生的体会,比如疲惫、艰辛、不顾一切,此 3师小结同样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读起来也就不一样。 带着你们自己的体会,练习读读 |
学生读、画、写 学生要有自己的感悟、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文 |
让学生自己有不同的感悟理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此处的感悟、朗读有提升 |
学习 写法 |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 写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师小结:一组时间的描写,好像一个个慢镜头,给我们太多的感受,这正是作者不 直接写36小时的原因,从8小时写起,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特定的环境下,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描写方法。 5细读这句话“再”,你有读出什么? 6父亲回答的三句话一样吗? 7、师生合作读读 8、外貌的描写,学生贪念自己的感受 外貌写法带来的作用。 9、教师所有的句子改写成小诗, |
通过读句子,发现 写法特点,发现这样的写法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学生读后,发现曾经有人阻挡过他,回到上文,找到谁曾经阻挡过他,并找出父亲此时的回答,想象一下,表达父亲的心情一样吗 师生合作读读 学生抓词语,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整读读段落,感受父亲形象 感受父亲形象 |
渗透写法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 目的让学生从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渗透写法 感受父亲形象,为下文的仿写做铺垫 |
感受 儿子 形象 迁移 仿写 品信任 |
儿子的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教师预设:学生对于儿子的形象体会到勇敢、信任、先人后己 学法指导:抓住语言、抓住标的标点 把父与子相见的场面完整的读出来 也写一首小诗送给儿子 |
1、学生自由读儿子的这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播 同桌读 指读 学生创编 |
让孩子的理解多元化,感悟有提升 渗透学法 感受一个完整的画面 再次感受儿子的形象 品出信任 仿写积累 |
总 结 全 文 |
同学们,此刻父亲与儿子形象已经深深地刻我们脑海中,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课文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这对父子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激动,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
学生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
作 业 拓 展 |
地震中父与子的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为之动容。这是作者用了这些细致的描写,朴实的语言,让我们为正在紧紧拥抱的父子感慨万千,课下读一读老师发到你们手中的《爱在拐弯处》,按照抓人物细致描写感受内心的阅读方法,感受细雨无声的爱… |
|
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