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书在细致描述东晋统治王朝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大背景下,全面展示陶渊明的人生命运,通过对他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经历的详实叙述以及其间心路历程的剖析,揭示出他归隐田园的必然性。从对他归隐后田园生活的全方位描绘,展现了陶渊明成为伟大诗人的奋斗历程。本书多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对陶渊明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 本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故事性强,语言清新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该书共分15章,约25万字,是作者用了几乎10年的时间写成的。 |
第十二章 人生的拷问:《形影神》 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经历了火灾劫难之后,搬回园田居的陶渊明,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与平静。陶渊明深知人生的归依有常理,而穿衣吃饭本来就是首要的事情。谁能连衣食都不谋求便可以得到自身的安闲呢?所以他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便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更是清晨便外出在田间地头从事轻微的劳作,直到太阳下山才扛着农具把家还。他的家在山中,霜露很多,天气也比外面的世界冷得早。作为一位58岁的文人士大夫,他这样早出晚归像农民一样耕种劳作难道不艰难辛苦吗?但陶渊明坚信如果逃避推辞这种艰苦就什么也不会获得。令他感到无比庆幸的是,尽管他的四肢的确很疲劳,但是决不会去招惹仕途上的祸患。劳动归来,在自家的屋檐下洗涤歇息,开心地饮酒微笑。还有什么能比这种生活更让他向往的呢?他的心志,穿越几千年的时间距离,与古代隐耕的隐士长沮、桀溺息息相通。他只希望能够长久地隐居躬耕下去,秋后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样他就不会在种地劳作的时候悲叹了。 边耕种边写诗 生活安定下来之后,陶渊明想起一年前刘遗民曾经到自己的舫舟中,劝说自己放弃家庭生活,进入庐山出家念佛。他想,自己对现在躬耕自足、饮酒自慰的田园劳作生活已经十分满足,况且早已将生死、功名等事看淡,不愿意进入庐山去侍奉根本就不存在的佛主,上次刘遗民来的时候,自己没能把话说透,现在自己的生活稳定了,应该把自己的想法跟刘柴桑说说了。他想,刘柴桑在庐山多次招我进山事佛,我为什么犹豫不决至今没有前往?只是舍不得我的亲朋好友,不忍心离群独居而已。我在南村饱揽秀丽的田园美景,在一个良辰吉日执仗返回自己的园田居。一路上亲眼目睹了荒芜凄凉的景象,山野间处处是战争留下的废墟,荒无人烟。到了家中,自己简陋破旧的茅屋已经修好,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治理,荒芜的田地也得开垦。天气寒冷我就喝酒取暖,解除劳作的疲劳。如果让我入教事佛,那可就喝不到酒了。我自己酿的薄酒虽说比不上好酒,但是比起没酒可喝能更令我心安理得。我与人世间忙忙碌碌的事已经疏远很久了,只求能够自己耕田织布,自己养活自己,别无他求,人人都将死去,死去之后,留一个空名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里,他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和刘柴桑》诗,他在诗中写道: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诗写好后,陶渊明托人带给刘遗民,郑重地以书面的形式,婉言谢绝刘遗民的援引。 很快到了秋季,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来到院落中,天空是那样空旷,清澄得没有尘埃;四周是那样宁静,寂寥得听不到蝉儿的喧叫。只能看见成行的大雁在云霄中轻声啼叫着向南飞去。他新栽的树木在秋风中撒下落叶,蔓草枯黄,寒露凄风交相变幻。他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拿来一壶米酒,一边欣赏重阳节的风景,一边自斟自饮起来。随后提笔写下了《己酉岁九月九日》这首诗,他在诗中写道: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衰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只有在饮酒的时候,陶渊明怀才不遇的悲愤心绪才得以宣泄,他压抑的情感会情不自禁地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年,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陶渊明在西田中种植的旱稻获得了丰收。这着实让他欣喜了一番。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笔写下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诗。诗中说: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事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guàn)濯(zhuó)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在诗中表现了想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温饱的良好愿望,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陶渊明对劳动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他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以及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他隐耕不仕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
艾杰,女,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中国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著有《商鞅大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