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小】王艳斌:阅读教学三部曲

2011-06-03 浏览量:3526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研平台>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读书、看报、写作的能力。规范的书面语言哪里来?当然是读来的,是积累来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解出来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完整的阅读过程后,自己获得的。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一篇文章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尝试。

阅读一步曲:初读——要读准,读通,读顺。

一篇文章是有生命力的,读文章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交换意见的过程。要想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为思想,初读是基础。“量变积累到一定数量才可能引起质变”。如果学生都不能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他怎么能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呢?

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教五年级。那时觉得五年级的学生什么都不懂,学习课文老师要多讲解,讲得多了,终归学生能听进去一部分。当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领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丰富的感情,我先让学生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又让学生看看每层有几句话,接着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大娘做的这些事情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我觉得文章内容讲得很透彻,很有条理,而且每句话都讲到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没想到的是学生居然把“雪中送炭”读成了“学中送灰”。看来只想住高楼,不想打基础的想法是错误的。脱离了学生的熟读,老师给学生讲解的感情是虚假的,是为文字贴上了老师制作的标签,没有融入到学生的心中。

阅读二步曲:精读——要悟其义,感其情。

好的文章像一杯香茶,越品越觉得香醇。精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文章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对文章精彩的部分认真细致的品味赏阅,实现与作者的深层次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语文能力,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这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阅读教学实效的关键。

有的文章写的景色很优美,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美景,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实现有感情朗读。比如:长春版教材第六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其中有两句:草原就是绿色的海,毡包就是白莲花。用辽阔的草原景色图片,再配上白色的毡包,学生仿佛置身草原,再读这个生动地比喻句时,感情自然很充沛。

有的文章中含有关键的词语,就可以抓住这些词语,以词带文,这些词语仿佛就是学生解读文本的“支点”。比如:长春版第三册《海龟的悲剧》,全文围绕一个词语——夸耀展开故事情节。理解这个词语对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就显得格外重要。

有的文章可以抓住精彩的句段实现微观层面的探究。比如:《凡卡》这篇文章,凡卡遭受了老板的种种虐待给爷爷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全文最能表达凡卡悲惨遭遇的语段。引导学生不断地结合前面老板对他的伤害反复朗读。通过一次次情感的积淀,学生们自然对这段话有了循序渐进的理解,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感情像流动的小溪,要给它一个释放的空间,它才能尽情地流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要给学生一个通道,一个支点,一个方向,他才能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探究,不断地积累语言,不断地增长语文能力。

阅读三部曲:熟读——要成诵,要积累。

阅读教学光停留在感悟、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必须在强烈的感情激荡后,把这些精彩的语句,精彩的段落积累在头脑中,将来遇到与之吻合的感情经历,自然就能流淌出规范的语言。记得于永正老师打了一个形象地比喻:他说积累语言就像攒钱,将来运用语言的过程就像花钱,现在不积累,不攒钱,将来花什么?

俗话说:趁热好打铁。在学生精读的热情还没有消退的时候,让学生熟读,文章表达的感情流淌在他的心中,学生很自然就能背诵下来了。一次,我教学长春版第六册《切错的苹果》,最后的一段话含义很深刻:“真的,从横切面看……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生在对比了两种苹果的切法后,对这段话的朗读很有深意。随后我立刻让学生把这些话背诵下来,我坚信随着他们生活阅历的丰富,他们对这些话会有不同的理解。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的规范语言越多,学生的文化底蕴就越深。

读是学生与教材对话,是与作者的交流,是对抽象的语言符号进行还原。它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放开手,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吧!让学生们尽情地读,尽情地与文本交流,尽情地表露自己的独特感受!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王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