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教学设计5上-11.02-《秋夜将晓岀篱门迎凉有感》

2012-03-15 浏览量:6449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设计>年级导航

秋夜将晓岀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秀梅

[教材概说]

     这是一首笔力雄健,大气磅礴的爱国主义诗篇,历来脍炙人口。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诗人陆游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

[课文解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5. 遗民:亡国的人民,在这里是指沦陷区的百姓。

6.胡尘:是指金人统治下的地方。

作品赏评】:
 首句一下子就使人想起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寒夜歌》也有类似的句子:三万里之黄河东入海,五千仞之太华摩苍。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诗中的黄河、华山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代表,而今沦入敌手,怎不教人痛断刚肠?雄浑的意境,森严的气象,沉痛的感情,仿佛融汇成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只见它劈空而来,奔腾东去,惊涛骇岸,震撼人心。

后两句转入对遗民沦陷之苦及盼解救、望回归的描写。诗人的《关山月》也有类似的描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白居易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的写法也很相似,但都略显直露、浅白,没有这两句写得好。泪尽显然要比垂泪断肠更真切,更生动得多。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是向南,南望就是向南望 陆游生活在南宋,当时北方大好河山早已沦入金人之手,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而是偏安江南。而生活在北方沦陷区的北宋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南宋朝廷能早日收回被金人占去的领土,从而结束他们亡国奴的生活。所以,字不仅代表南宋,其中有着北方民众的企盼,更表达出北方人民的失望之情。而一个字,更蕴含了遗民失望和期望的复杂心理和坚强不屈的民族骨气,其中不乏诗人的愤恨。

 [课堂回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陆游写的这首爱国诗。

2、背诵和默写课文。

3、在拓展阅读中体会陆游的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诵读全书,感悟诗语音韵美。

  (板书:  秋)秋在许多文人的眼中是凄凉的,伤感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板书:陆游)面对秋夜(板书:夜)迎着习习凉风,他伤感(板书:感)什么呢?我们来学他写的一首诗,拿出本子,老师一起把课题完整地写下来。

师:凭感觉,你认为这个题目该怎么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出现了好几种停顿的读法,到底哪一种恰当呢?我们理解了这个题目的意思就知道了。我们看,这个“晓”指什么?

生:“晓”是指天亮的意思。

师:整个题目呢?

生:秋天的后半夜,将要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师:把题目的意思自由讲一讲。

(全体学生练讲诗题目的意思)

师:根据题目的意思,我们可以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我们学古诗离不开一个“读”字,请同学们放开嗓子读课文,多读几遍,读准没个字音,把这首诗读顺口为止。

生:(自由朗读)

师:(大屏幕显示诗)我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请同学们抄一抄。抄写完后再自己读一读,读到背诵出为止。

生:(抄生字,并且背诵。)

师:(巡视)老师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已经背诵出来了。少儿好记性,咱们是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我们一起背一遍。

二、理解诗意,领悟诗语精练美。

师:读了好多遍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咱们可以借助书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板书:释)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解释。

生:(自由读)

师: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画面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第三句的画面说清楚。(发现有几位学生举手,指一名学生上讲台说)

生:“在金兵统治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师:难句攻克了,其他几句表达起来应该不会有大问题,谁会?

生:三万里长的黄河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西岳华山直插云霄与天连在了一起。可惜这大好河山落到了金人手中。在金兵统治下的人民受尽了折磨,眼泪都哭干了,他们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来解救他们。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失望了。

师:说得真有水平!有些词语很有画面感,比如:“浩浩荡荡、直插云霄”等

三、拓展画面,领悟诗中表达情。

师:一首诗的画面和内涵仅是短短的几句话就能蕴涵?不是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又是怎样的情景啊!

课件(音乐画面)介绍背景:

(解说词)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4月初一,金兵俘虏了皇帝和后妃、皇女以及其他皇亲国戚共三千人北去。大量皇室用品和所藏的书籍全部搜罗一空,北宋政权灭亡。5月,宋高宗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占领,沦陷区的老百姓在金兵的残暴蹂躏下受尽了折磨。而皇室却在杭州花天酒地。有诗写道: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朝廷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签定屈辱的条约:①南宋世世代代称臣于金;②东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中间唐邓两州都属于金国;③每年向金交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陆游生活在这样屈辱的年代,怎能不心如刀割!带着此情、此恨,我们读读这首诗。

师:南望王师又一年,盼了多少年啊!他天天盼,日日盼,52岁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

 

关山月

 

1177年陆游  52岁作

 

                   中原干戈古已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累痕。  

 

干戈:战争   岂:难道   逆:叛逆者

师:从52岁盼到61岁,他写下了这样的诗作的(引读)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朗读)

书愤

1186年陆游  62岁作

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气如山:气壮山河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瓜洲渡、大散关:分别指地名。

   师: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终于病倒在床,在诗中这样写道: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读。)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92  陆游    67岁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恩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尚:还    戍:守卫    轮台:边疆   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师: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青山落入他人之手。陆游望穿双眼,盼到了68岁,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93   陆游68岁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一起有感情地读完全诗)

师:盼到了86岁,还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啊,他死不瞑目呀,忧愤之极伤心地留下了千古流诵的诗篇,带着生前的恨不见中原的愤恨与世长辞。

  (大屏幕显示,配有插图,学生朗读)

                        示儿

1121陆游86岁作

死去远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一是首诗背诵下来。

    (学生自由背诵后汇报背诵的情况)

师:长眠在地下的陆游一定还在盼望中原的统一。陆游死后66年,也就是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课件显示)俘虏了南宋皇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陆游的子孙虽然看到了九州一统,可那是元人统治下的中原统一,而不是陆游希望的南宋王朝统治下的九州大统,他的子孙在家祭的时如何像祖先哀告呢?假如陆游地下有知,又该是何等的感慨呢?我们再来读一读今天所学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用悲凉、高亢的情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带着这份悲愤,我们把这首诗刻在我们的作业本上。或抄写或默写。

四、总结全诗,激发研究兴趣

师: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陆游写诗60年,一生创作了一万多首诗,其中爱国诗就占了近80%

师:课外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哪些学习活动呢?

生:收集陆游的爱国诗。

生:开展陆游诗的朗诵会。

生:编写有关陆游的研究报告,如“生平介绍、所处年代,诗歌归类”等等。

师:你很有创意,是一个研究型的人才。

生:陆游诗配上简笔画。

生:·····

师:期盼着你们的研究成果尽快与大家见面。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苦盼

                  忧国忧民

 

 

[学法导引]                                

识字写字

本首诗中“仞”“摩”等字可用形近字比较来识记。而且记得时候可以用通过比较的办法,编一些有趣的短句。如“仞”和“刃”,就可以编成:仞对刃说:兄弟,身边连个人都没有,真可怜。

[辅导训练]

一、     巧记形近字,编口诀。

例:

——叉对又说:咦,几天不见,怎么脸上那颗痣没了。
——
寸对过说:日子不错啊,什么时候买了张躺椅?
——
夫对天说:缩头缩脑干什么?大丈夫该出头的就要出头。
——
木对森说,几天不见,什么时候玩上杂技啦。
——
森对木说:现在知道乱砍滥伐的后果了吧?只剩下光杆司令一个!

干对千说:                                                      

遗对贵说,                                                      

摩对魔说:                                                      

人对入说:                                                       

尖对尘说:                                                      

尺对尽说: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       )  (       )  (       )  (       )  篱(  

(       )  (       )  (       )  (       )  漓(  

学习古诗巧办法

小学的课文中有几十首古诗,古诗所处的年代久远,有的难以理解。那么,怎样学好古诗呢?这里介绍用读、查、画、写、背的五字法学古诗。
  一、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诗非常精练,一般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但不一定好读,因为古诗用字很讲究,古代的书面语比较生僻。读古诗,一定要先查字典,把生僻的字和读音查准确,要多读多练,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朗朗上口,直到熟读成诵。
  二、查。古诗的意思不好理解,要用工具书《字典》来查找字词的意思,有时《字典》上查不到,还要查找其它有关古诗辅导书籍,在字词的旁边批注上白话文,也可以用一本字簿,把古诗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写清楚。
  三、画。古诗中有景有情,情景相融,根据诗的意思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极为有趣。如果画得生动、准确、传神,既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又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写。好记性不如笔头勤。要读懂古诗,我们还可以读与写相结合,把古诗翻译成通顺连贯的白话文或散文。在翻译改写中要注意古诗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环境,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为了读懂古诗,译写好白话文,还可以运用一些古代的道具、衣饰,叫几个学生进行表演,再写。这样写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感人。
  五、背。俗话说:读了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要多读古诗,熟读成诵。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积累丰富的书面语言,我们不仅要会背古诗,而且还要会默写,特别是笔画繁难的字要多练几遍,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力求把学过的每首古诗都会背诵和默写。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学习古诗的阅读能力。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含义。

晓:

遗民:

胡尘:

南:       

 尽:        

王师: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

       )胡尘里,(       )又一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代诗人(     )。我还知道他写了《      》《      》《      》等诗。

 

 

 

 

 [资料链接]

                 陆游的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

 

陆游其人

心灵的选择

 

陆游已气息奄奄,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说,没有用了。陆游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

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了他千遍万遍。

陆游继续写诗,他已提不起笔,他一字一字地吐,让儿子一字一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上阵杀敌吗?诗歌能收复北方的大好江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不敢告诉父亲,国人已不读诗,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诗,他说他得靠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让儿子听,陆游脸上一派紧张和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声啊!金人来攻打大宋的地池了!金人打过长江了!

 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

 儿子不知所措,哪里有什么杀伐之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将整个大宋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儿子只能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掼在儿子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怎么静?一句句诗,如一支支复仇的箭,射向北方的天空。

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突然,陆游猛然跃起,一道箭柱从陆游口中飞射而出,刺穿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啊!儿子急急迫去,但怎能追上。 

鲜血飘飞向北方的天空,化作一首28字绝句,在汴梁的上空久久徘徊。   

写诗怎会写死人呢?儿子胆战心惊。他哪里知道陆游的心已和诗联结在一起,陆游的心选择了诗,诗也支撑着陆游的心。

 西湖岸边的歌舞仍绵绵不断。能在家祭的时候给父亲带去好消息吗?儿子脸上一片茫然。

 

陆游诗中话

陆游的诗外工夫

陆游一生,作诗9000余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然而,他却郑重地向后人告诫:“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

 

陆游的意思是十分明白的:诗人,诗人,必须先做好一个“人”,后才能做好一首一首的“诗”。所谓“诗外工夫”,就是“如何做人”。对此诗人有自己深切的体验,例说如下。

 

学行。陆游好学不厌,学达性天;笃行无悔,行得正果。他在《答陆伯政上舍书》中曰:“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以言诗乎?”信矣。

 

器识。陆游的《上辛给事书》言:“天不岂有器识卑陋,而文词超然者哉?”他的意思是说,宽宏的度量与精湛的才干,是靠生活与实践磨炼出来的。

 

养气。陆游把养生之本归结为“养气”:“周流惟一气,天地与人同。”(《宴坐》)他又说:“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傅给事外制集序》)我们读陆游的诗,总能感受到一种“豪荡之气”,壮哉!

 

蕴情。陆游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澹斋居士诗序》)后人据此便形成“愤怒出诗人”一语。

 

品格。杜甫是陆游最敬重的诗人,陆游曾曰:“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陆游被誉为“爱国诗人”的英名,正赖于他的一颗忠义之心。

 

游历。陆游一生奔波,常在山水间旅行,既增长见识,又陶冶情性。他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感言:“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没有生命体验而空谈“诗法”,切忌。

 

俗话说得好:“工到自然成”,“工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陆游的“诗”是不朽的,陆游的“人”更是顶天立地的,做这个“亘古男儿一放翁”,他是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