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教案-4下-08.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2课时)

2011-06-03 浏览量:3783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教案>年级导航

一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长春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从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及这对父子间的相互信任,使学生体会到爱与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三   教学设想:

     1.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2.抓儿子语言描写的句子,从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重温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出示课件2·1 (洛杉矶 混乱 废墟 倒塌 爆炸 漆黑山崩地裂 )

谁来读一下?(生读)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

(这是描写地震场景的词语)

课件2·2(跪在 控制 埋头 挖掘 疾步 颤抖 破烂不堪)

谁再来读一下这些词语?(指生读)这些词语又是描写什么的?

(描写人物动作  外貌  神态的词语)

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两个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那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震撼人心的地震场景。         

 (课件3:地震场景录像)

面对灾难,人类显得那样渺小,但每每在灾难面前,人类会创造出无数个神话般的奇迹,看,这就是那对创造奇迹的父与子。                                                                                                                                课件4:父子相拥画面      

 二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用哪个词来描写这对父与子的呢?打开课本,快速找出文中语句,给大家读一下

(生快速找,找到后举手汇报)

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教师板书:了不起)那我们就到文中去看看,这对父子到底哪里了不起。请同学们看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能体现父亲或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出示课件5,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句子)

三 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教师: 谁把自己划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可能汇报交流以下句子:

1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学生汇报后谈体会。)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教师随机引导: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时,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此刻父亲会是怎样的心情?朗读体会。(出示课件6)

面对废墟,父亲悲痛欲绝,但有一句话让他重新挺立,那就是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如果有人对你说这句话,你能感受到什么?(爱)那从父亲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在父亲心里!如果儿子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再次引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谁还愿意继续交流?      

( 从4-10自然段中也能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随机引导:在父亲挖掘的时候,为什么人们都不去帮助他?

让学生体会这位父亲和别的父母相比,多了一份坚持,一份希望,一份信念。

还有哪个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生答后课件出示这段话)

1)这是什么描写?(动作、外貌的描写)

2)感情朗读,看看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的漫长)

句子比较,出示课件7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读一读这两句,看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一连串的时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救子的艰难,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那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精神!

教师随机渗透一点写作方法。

让我们一起回到文中,再次感受一下父亲那不懈挖掘的动人场面,师生配合读11-15自然段。

(教师用体态语等来示意学生接读,也可指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结合阿曼达在废墟下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谈感受。

师小结:阿曼达清楚的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板书:你  我)

  我们再往下看,还有哪段话让你觉得儿子很了不起?

生汇报:“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是会跟我在一起的。”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阿曼达让同学们先出去,他这一“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他“让”出的也许是————生命

  即使可能失去生命,阿曼达还是决定让同学们先出去,因为他相信父亲,(板书: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安全的通道打开了,同学们陆续从废墟中获救,1个,2个……当第14个孩子出来时,父亲向他伸出了伤痕累累的手臂——

(课件8:最后一段课文及画面)  生接读    指生读

四  总结全文  发散思维

骨肉终于团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爱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是儿子对父亲爱的信任,是爱,让他们如此幸福;是爱,让他们变得了不起。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生谈感受)

五  升华亲情  领悟大爱  出示课件9)

母爱如佛

    这是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一位母亲,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的早已变了形。救援人员确认了她的死亡,但却发现在她的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地儿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却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落泪了,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这就是母爱,她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生命之门,但这只是汶川地震千千万万个故事中的一个,同学们,你还知道汶川地震中哪些感人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出示课件10,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在大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爱,迸发出了最动人的力量――亲人之间,生死相依;朋友之间,相互激励;陌生人也都挽起手臂。这些故事,让我们落泪,更让我们坚强。它激励着我们,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希望,就在前方。

六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课件11)

   1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母之爱的事,动笔写一写。

七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

                  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