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中】沈艳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作文教学方法例说

2008-01-16 浏览量:10768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研平台>教学资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劳而寡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为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致力于突出写作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专题尝试着以下的做法,供老师们参考。

作文一:生活之中看“文明”

 

校园文明用语精选:

1.别让坚强的生命,成为足下阴魂。 草坪

    2.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水资源

    3.道路的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4. 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

    5.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

    6. 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7.好少年=文明+价值+爱心+力量 

    8.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9. 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11.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12. 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教学建议:

写作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文字应该是震撼人心的。而且,只有那些来源于生活,真实而自然的文字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所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写作热情,主动写出自己乐于写的事物,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1.让学生从校园生活入手,进行广泛的调查,列举校园内文明或不文明现象。要求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进行观察、思考,并以周记的形式完成一篇作文,文章中必须有真实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等)。

2.教师粗略地浏览每个人的文章后,把写作相同题目的同学编成一组,每组5人左右。由组长带领全组成员仔细阅读、讨论小组内每个人的文章,然后进行总结、删改,最终确立一个表演剧本。
    3
.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完成导演、表演设计、道具准备和排练等工作。任何一个步骤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将选定剧本拍摄成照片或DV短片。  

4.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表演展示,让大家进行点评,可以发表观看后的感想,也可以提出建议指出不足,然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简短总结,以表扬鼓励为主。最后请学生再次修改或重写自己的作文,写到作文本上。

 

作文二:我读唐诗宋词

诗歌鉴赏方法:

中学生欣赏诗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缺少知识,包括诗歌的体裁特征、常用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格律、相关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经验,指长期欣赏诗歌所形成的语感;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解决的途径通常是多读诗歌作品,深入思考,从而积累诗歌的体裁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丰富感性认识,深化审美理解,增强审美能力,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赏析方法:

1. 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常用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反复、比拟、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
    2.
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

3. 从形象切入,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譬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喻为“一江春水”。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容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4.
联系语境。语境指言语交际的环境,其范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环境,即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句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阅读脱离语境,理解就非常困难。欣赏诗歌,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5. 借用联想和想象。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欣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另外,黄永武先生著《中国诗学·鉴赏篇》,为大、中学生建立一套诗歌鉴赏的初学入门方法,以“读者的悟境、作品的诗境、作者的心境”三方面兼顾并重作标准,深入浅出,很可借鉴。

教学建议:

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理解,指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理解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在写作之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词内容,抓住“题眼”“诗眼”,调动学生积极性,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再结合自己实际,紧扣时代脉搏,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又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这样就比较容易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

 

作文三:品味艺术

 

1细品原作,提炼最佳写作角度。

仔细品味原作,找出可感之点。音乐美术作品可感之处很多,既可以是原作中主旨,也可是原作中心的一部分或一个侧面,甚至原作中的某一个细节皆可作感点。结合自己实际,调动已有积累,选好切入点。因受篇幅限制,要有意识抓住一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写深写透,如果面面俱到,就会蜻蜒点水,很难以小见大,说深说透。

2开阔写作思路,给文章增添新意。

要注意运用联想与想象,使文章变得开阔,形象生动,富有神韵。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关心时事,关注时代大潮,使作文充满时代色彩,给人新意。将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巧妙地综合起来,努力体现作文教学的综合性,给人新鲜感。

   教学建议(品味音乐):

    1.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些音乐磁带、光盘。邀请音乐老师一同参与,共同指导。

    2.共同欣赏一部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3.感受评价音乐作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4.推荐作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专辑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并写出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5.创作班歌,根据学生的爱好修养,可分组进行,作词作曲合理分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创作出来的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班级的特点,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词。

课例节选:

1.试听音乐,感受形象,了解音乐在联想与想像中的作用。

曲目简介:

1)黄海怀的《赛马》:二胡独奏曲,音乐热烈奔放,节奏轻快活泼,描绘了内蒙古节日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热烈场面。

2)圣桑的《天鹅》:选自其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着微波,大提琴优美的曲调描绘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自在浮游时的情景。

3)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出自歌剧《萨旦王的故事》,描绘的是王子变成一只野蜂,不停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了野蜂振翅疾飞、盘旋舞动的情景。

教师明确: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还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学一起触动我们的情感,激活我们的想像。期待学生在音乐中获取丰富的形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富有灵气的语言离不开丰富的想像,作文有了丰富的想像,才会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2.聆听小提琴曲《牧歌》,展开联想与想像,明确想像的合理性。

曲目简介: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景色多么迷人。

《牧歌》是一首古老的蒙古族民歌,曲调优美,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旋律由两部分组成,上句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浮着的朵朵白云,下句旋律低回婉转,犹如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如诗似画的缥缈意境,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播放曲目选择无歌词的小提琴演奏曲,曲名也在写作结束后在教师点拨时才介绍,以避免限制学生思维。)

学生想像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牧歌》所表现的意境相吻合,想像到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二是想像到其他美好的景色,如大海、飞鸟、故乡、夜色、晨风、溪流等;三是联想到散发着淡淡忧伤的小故事、关于人生思考的小碎片。

教师明确:怎样的想像为合理的想像?想像来自于对音乐旋律和情感的感受,小提琴曲《牧歌》旋律舒缓、悠扬,给人以宁静、和谐、舒展、开阔之感,学生所想到的大海、飞鸟、故乡、夜色、晨风、溪流等,与美丽的草原一样,是音乐旋律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这些都是合理的想像。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说明,《牧歌》所描绘的景色是美好迷人的,大多数学生从中感受到平静、祥和与幸福,然而有部分学生却从中捕捉到了忧伤,这合理吗?《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古老的民歌,未改编前,原曲描写的是一位蒙族青年恸哭被山火吞噬的弟弟的情景。因此从音乐中感受到忧伤也是合乎情理的。

3学生交流评改,师生共同评议、赏析学生作品。

4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作文并对作文进行评点。评点着眼于联想与想像的合理性,意境的营造和词句的赏析等方面。
   
小组书面交流结束后,推荐一篇优秀作品,在《牧歌》音乐背景下朗读,并谈谈小组的评改意见,师生共同评议。

作文四:呼吁生态道德

作文素材:

      1.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

      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3.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1.25美元。

《报告》结论是:中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即: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教学建议:

1.讨论确定调查活动的主题,如“保护环境,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旨在让更多的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的信念,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善举,投入到保护生存环境的活动中来。     

2.指导学生设计一份活动方案。包括环保方面的调查问卷,有关环保的宣传标语,调查流程表,组员的分工等。
    3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调查问卷做了统计分析和总结,也对活动本身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

4.将整个活动的各类材料结集,写上前言、后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印刷在学生中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