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更是突出语文教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课堂感受和体验,努力把民族精神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语文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语文教学实现民族化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民族化是振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智慧的结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随着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语文学科本身的内涵就应该是体现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认真思考语文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任务,勇挑弘扬民族精神的重担,使其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是语文教学肩负的责任。
2. 语文教学民族化是提高全民族人文素养的需要。
一个国家能否迅速发展,国民素质至关重要。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历经了多次政治变革、军事动荡,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有限,国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是未来一段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显出来。充分发挥语文等学科的优势,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内涵,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课程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语文教学民族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诚信精神” ,“创新精神”,“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贡献,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4.语文教师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先导,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前提是“知”。 语文教师一定要守住母语教育的主阵地,成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将母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当前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形成以汉语为荣的民族自豪感。语文教师们应该站在培养民族精神的高度来思考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有魂、有根、有脊梁的真正的“人”。在传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把学生的感情世界、精神世界融合进去。
二、语文教学实现民族化教学目标及拟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所达目标
1.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学理念。学科教学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让所有的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要“树魂立根”,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明确追求高效益的语文教学的工作目标。通过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深入研究分析,探索如何将语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内涵提取出来,实现教学目标显性化,从而给广大语文教师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提供理性支持。
3.形成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做到“知”“行”合一,探索并形成语文教学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策略系统,形成语文教学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既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又融合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综合培养模式。
(二)拟解决的问题
1.遵循汉语文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民族文化的教育。
(1)借助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在不经意间自然走进丰富的古代文化宝库,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
(2)利用作文教学,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2.注重积累与感悟,在背诵和阅读中品味祖国优秀文化。
(1)通过背诵古诗文300篇,积累汉民族优秀的语言样式。
(2)强调篇章教学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体现个性化阅读。
3.体现“以人为本”,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注意启迪学生的灵性和发展创造力。
(1)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
(2)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培养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
三、 语文教学实现民族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评价的参考标准
1.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教学方法得当。注重积累与感悟是汉语文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并在近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得到了继承,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肯定。积累与感悟不仅与汉语文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而且与终身发展(包括创造力的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2)教学内容适合。汉语言文字,书法,楹联,古诗等都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内容,反映汉民族思维的整体、辨正、具象特征。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中适时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3)教师素质良好。任课教师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有长期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丰富经验,对语文教学实现民族化这一理念有较长时间的思考,并在实施策略方面愿意做扎实有效的研究。
2.评价的参考标准
(1)学生能熟练背诵古诗300首,阶段性举行各年级古诗赛诗会。摸索确定适合初中阶段学生背诵的古诗,形成校本教材。
(2)指导学生请进行楹联创作,学生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3)开设书法课,定期对学生进行考评验收,合格的学生发给合格证。每学期开展学生教师书法展。
(4)分阶段进行20部文学名著阅读指导,适时召开读书报告会。
(5)以《语文读本》为依据,指导学生批注阅读,结集出版学生《批注文集》。
(6)以学生文学社为基地,创办发行社刊。语文教师指导班刊的结集出版。
(7)教师撰写并发表相关方面的教学论文,适时结集出版。
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语文教师肩负着历史责任,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东北师大附中 沈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