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小】李淑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最爱

2011-06-03 浏览量:5067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研平台>教学资源

          今年四月份,又逢我们区两年一届的教学“金杯”竞赛(金杯赛的含金量很高,骨干教师几乎都是从金杯赛中走出来的。),语文学科的主题是习作教学。竞赛分三个层次,一是校内选拔;二是选拔上的教师参加共同体的复赛;三、复赛的前几名参加区决赛。在报课时,老师们左右为难,报吧,习作教学真的是心中没底,怕讲不好;不报吧,两年一次的机会失去又太可惜了。犹豫中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教语文的老师选择了数学;其二,在我们共同体內复赛时,前四天的预赛结束后(我们学校与二实验还未进行时)又爆出一个冷门,参赛的四所学校的课,只有一节是语文学科的课。究其原因,只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习作教学”。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习作教学就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门槛,实在不好过。

习作同汉语拼音、阅读一样不过是语文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但一直以来,我们却自觉或不自觉的将习作教学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几乎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并且将这种情绪传染给了我们的学生。不经意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作文难的种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文教学已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处“雷区”,“谈文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管你如何不喜欢它,如何的害怕它,都无从回避,必须得面对。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会看到这样几行对“习作教学”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立足点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指明了方向,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我觉得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联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作文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他们的最爱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套用一句都熟知的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引导孩子写作入门的钥匙,是孩子轻松习作的第一步。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写好作文的欲望。有了这种主动性和热情,学生才能够把写作任务转化为有情感参与的表达需要,才能写出洋溢着饱满激情和独特感受的、富有创意的文章。我们应当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1、以玩激趣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正好适合孩子的口味。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这些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实事实物的概念,积累写作素材。

今年我带培的一个徒弟报名参加了区“金杯”习作教学竞赛,复赛时准备用我班孩子。她刚参加工作不久,经验不足,临场应变能力不强,而班级学生我刚接班不久,对他们的表现也不是十分有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比我的徒弟还紧张、心焦。只是我向来不愿意事先向学生渗透,真实的遗憾总比虚假的精彩让人难忘,也更能让人受益。但为对她负责,我决定上一节相类似的课试一试,看看学生的反应。于是就有了这不曾预约的精彩:上课铃响,学生像往常一样背古诗,等着我开课,我却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福娃头像。只是没有鼻子,我在前边一边画一边能听到学生的窃窃私语:“老师这是干什么呀?”“不上语文课了吗?”“我猜是画鼻子”……见我没什么反应胆子逐渐大了,声音也高了。画完后我转过身说:“刚才都怎么猜的?来说说看。”“老师怎么不写课题呀?”“真的是画鼻子吗?”我说:“对呀!就是画鼻子。”学生高兴得欢呼起来,那种兴奋喜悦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游戏的过程是热闹的,学生是快乐的。游戏后,学生们纷纷问:“老师,写不写作文?”“真愿意写吗?”“愿意!”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让学生从上课老师画鼻子没有写课题时开始回忆:一节课都做了什么,同学们怎么说的,你心里怎么想的,哪一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你绝对想不到,写的命令发出了,学生竟是伸出手指喊“yeah!”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学生这样乐于写作。下课铃响时,我说下课,学生们没有一个动的,也没有一个离开座位,都在那静静写着,有一个平时最不会写作文,几乎每篇习作都要借助现成资料才能完成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都写三页了,还没写完呢。”其他孩子也都有同感,纷纷向我显示着。孩子们的习作完成后,我仔细阅读,捕捉着他们字里行间的喜悦,在阅读中,我惊奇地发现有几篇特别精彩的文章竟来自平时不会写的孩子之手。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为什么不能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孩子口味的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当然活动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如我曾设计过“隐形沙包”“小兔争窝”等游戏。“隐形沙包”顾名思义:沙包是隐形,但要像真有沙包那样去活动。这样便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小兔争窝”七八个人,选出一只小兔子在圈内,选出一个大灰狼在圈外,其余学生手拉手做窝。老师说开始,大灰狼可以从手拉手的空去拍小兔子,小兔子可以躲到任何一个窝里,如果被大灰狼拍到了,两人就互换角色。在做这些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参加者及观众的语言、动作、表情,揣摩他们的心理,在此基础上相应传授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的方法,以及点—面—点的场面描写方法,寓教与乐,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需要说的是,老师不要贪多求全,在一次游戏当中融入太多的写作知识,那样学生就感受不到游戏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们消极怠工,没有激情了。所以教师要胸中有数,把握好“度”,即依据游戏特点,传授相应的方法。

2、以需要激趣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老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好的成绩的需要,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

3月8日妇女节前,我利用班会在班级开展了“感恩母爱”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之一是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在信中要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学生写好后,我只字未论,只是留了一个作业,回家之后把这封信读给妈妈听,并且让妈妈在后面写上自己听后的感受。学生交回后,我从中选了一些读给班级同学听,一是孩子写的好的,二是妈妈写的好的,这些情真意切的文章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在这次写作实践中,孩子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写好文章有多么重要。否则,连自己的心声都表达不清楚、不准确。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内驱力,学生们不再把作文看做是教师、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负担,而是自己的需要。这样等到父亲节时,孩子们写给父亲的信明显好于上一封了。

3、以榜样激趣

(1)、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

我遴选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刻苦写作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如:鲁迅生命不息笔耕不辍;莫泊桑跟福楼拜学写作时,福楼拜让他从练习观察入手,不但要求写形,还要求传神。莫泊桑在语言上也刻苦磨练,他无论描写什么,都要去寻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初学写作的那年里,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要领,默默无闻,到了30岁时,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就是这一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文坛,人们说他是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文学巨人。此外,还给同学们讲了南宋大诗人陆游、文学巨匠高尔基、英国19世纪作家狄更斯的事迹。他们的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思考,不断地提高语言技巧,才取得惊人的成就。这些品质激发起学生从小立大志,追求崇高理想的蓬勃热情。

(2)、在学生中评选作文能手。文章写得好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破除优秀作文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确立好作文就在你我之间的亲近感,调动了情感,激发了兴趣,使学生以写作为乐,乐于写作。此外,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消除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其次通过讲评,放大其优点,坚定学生写作的信心。

二、丰富生活,令学生易于动笔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源泉,可以说充实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作文的起点和源泉。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写作源泉。比如:3月份,我设计了一份找春天的活动。三月北方春寒料峭,草没长树没绿,也许在成人眼里,春天还没来,可是在孩子的眼中春天已来了。从融化的积雪、人们穿着的变化、校园操场上活动的孩子多了都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秋天,我把孩子带到校园的树下,听风吹过树发出的声音,引导他们去想象,看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样子,而后观察捡回的树叶的叶脉,想到了什么。此外:星期一的升旗;一次大扫除;六一儿童节的活动;难忘的一节课;跟父母购物时目睹的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等都成为写作的材料。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关注生活、注重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就有了丰富的积淀,写起作文来自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不费工夫了。

三、读写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吐纳,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何凭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呢?教师善于从阅读中挖掘写作的结合点。我着重从两方面来谈:

①习方法。从课文中习得写作的方法。《鸟的天堂》一文由远及近抓住了榕树的干、根、枝、叶,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榕树的茂盛与勃勃生机;写鸟的活动时则运用了点、面、点,抓住了鸟声、鸟形、鸟影写出了鸟的多。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校园的花坛;学习点、面、点的方法写队列体操表演,以此将课文学习与写作有机结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地震中的父与子》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按常规的教法,应该抓住文中对父亲的这些方面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领悟。如何能让读写训练落到实处呢?这是备课时我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市小学部原李秀河主任的指导下,抓住文中前后两次不同形式的对话形式(第一次是所问非所答;第二次是无提示语),在读中感受不同对话形式的作用,而后引导学生尝试写好对话。这样训练重点更为突出,读与写也结合的更为紧密,训练也更为有成效了。

②仿写。对小学生而言,仿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形式。主要形式,一是片段仿写。如《火烧云》教学其形状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写什么(出现了什么),再写这种事物(什么样),然后描写它(有什么变化、怎么变化),最后写它渐渐(消失、不见)写出了云的动态、想象力丰富,而后引导学生想象云还会变成什么,像课文这样写,这种有意识的进行仿写,降低了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整篇仿写:学习文章的构思和细腻的描写。曾给三年级的孩子讲了一篇阅读《懒爸爸》,文章讲的是爸爸很懒,十点多还在睡懒觉。叫爸爸,可爸爸翻了身又睡了;骑在爸爸身上,拽爸爸的耳朵,放录音,都不醒,放爸爸最爱看的电视剧,爸爸才睁开惺忪的睡眼趴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好在哪里。孩子们颇感兴趣,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孩子:“你们的爸爸有像这个爸爸的地方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说爸爸是夜猫子,每天看电视到半夜,早上迟迟不起。还有的说自己的爸爸不仅懒而且还馋,把妈妈买给自己的小食品都吃了……孩子们笔下出现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爸爸,不是以往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爸爸。这些都无损于爸爸的形象,孩子们都是以一种善良的本性来写的。这样的写,只是借助了原文的构思及细节描写。这种训练不是将技巧直白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仿写中自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注重写好“两记”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天天动笔必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与素材。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

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可以是摘抄语句或精彩片段、可以是阅读后的感受,长此以往,必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四、循序渐进,教给学生必备的技能

仔细看一下我们的教材你会发现吧,虽然册册都有写作训练,每一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点,但是小学阶段没有系统的螺旋上升的写作知识的专项训练。比如,对话时的提示语,我们的孩子经常的写法是谁说,很少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加进去。还有一些孩子提示语的运用很单调,只会放在前面。针对这一点,在“有效教学策略”课题研究中,我们从三年级做了实验,先教什么是提示语,而后学习如何让提示语有声有色,最后变换提示语练习对话。类似的还有:内心情感的描写。

通过这样的专项训练,使学生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能驾轻就熟的写作了。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只要我们讲究方法,相信“作文”这个昔日令人头疼的词儿,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最爱——把写作当作表达心声的途径,当作一种乐趣。

 (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小学    李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