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说课-3上-01表达-《我们眼中的秋天》

2011-06-03 浏览量:4627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年级导航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云明

 

1教材解析

《我们眼中的秋天》是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板块的表达内容。第一板块以“秋天”为主题,选材分别从秋天的颜色,声音,味道三方面展示了秋天的特点。通过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歌颂了秋天的韵味。学习板块内容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写作,是板块也是本册教材习作教学的一个重点。

2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正处于起始阶段,再加上他们久居城市过于封闭,不能深刻感受到浓浓的秋意,所以谈及秋天常常无话可说。据此,我有意识的架起读与写的桥梁,来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3.教法方法

杨九俊先生曾说,由读到写是一种由“入格”到“出格”的迁移过程,可以有方法的迁移,语言的迁移,结构的迁移,观察角度的迁移等。本课我主要运用“观察方法和语言 ”两种迁移方法,带领学生走进秋天,观察秋天,体验秋天,描绘秋天,表达感受,进而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

4.教学目标

1、尝试在交流或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2、通过走进秋天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观察秋天,表达独特感受。

3、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增强习作自信心。

 

4.教学流程

板块一. 再现语言,铺垫迁移

板块二.运用语言,尝试迁移

板块三.拓展语言,指导迁移

板块四.创造语言,实现迁移

具体流程如下:

 . 再现语言,铺垫迁移

首先我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整体回顾课文中的多种观察方法。描写角度,并积累精美的语言,为后面交流和写作的环节做铺垫。

比如我说:秋天来了,秋天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季节,我们第一板块学过的几篇课文,都和秋天有关,回想一下都是哪几篇文章?我再追问——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的呢?

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有  颜色  味道  声音 三个方面 

然后,我再鼓励性的引导“那么你还记得文中描写色彩,味道,声音的那些优美的语言吗?” 学生充分回答之后,我相机导入第二环节。

二.运用语言,尝试迁移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自己在秋天里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和尝到的味道,甚至可以突破教材限度,说说亲手触摸的秋天的溪水,脚下沙沙作响的落叶等独特的感受。

如果仅仅是苍白的描述还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为了提高全员交流的热情,我又进一步展开了资源拓展,比如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了秋天的多种声音,有风声,水声,鸟叫和各种虫叫。

为学生提供我们到红叶谷秋游时的影音资料,这样浓浓的秋意飘进了课堂,孩子们表达的欲望自然更高涨。

在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味道时,为了避免他们千篇一律的盲目仿写,我干脆把玉米,葡萄等几种实物带进课堂,并与课内描写的葡萄相比较,让其说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比如:学过的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秋天的葡萄,还记得吗?

(这是一段精彩的描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都和书上写的一样?老师也带来了一串秋天的葡萄,谁有兴趣尝尝?除了作者写到的,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这时我提示观察方法的多样化——看来,观察秋天不仅可以能用眼睛看,耳朵听,还可以用嘴尝,鼻闻,手摸,用我们身体的各种感官去体验。

三.拓展语言,指导迁移

鼓励学生像小作家那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写下来。并为学生提供大量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要求他们在仔细阅读后,动笔把喜欢的语句画下来,想想可以把它们引用到哪些景物的描写上?

四.创造语言,实现迁移

语言是思想的家,文字是生命的酒。仅仅积累语言还不够,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创造语言,真实的去写,独特的去写。所以在这一板块,我鼓励学生大胆动笔来抒发对秋天的热爱。

             

 板书:

                       我们眼中的秋天

 

颜色                眼看

 

声音                耳听

 

味道                嘴尝   鼻闻

 

活动                手摸   

                 (途径)           (方法)

读写结合促习作有效教学,一定可以激起教师的指导热情,点燃学生的抒发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