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的时间划分:
古代文学:上古时代——五四运动之前(1919年)
现代文学:五四运动——建国(1949年)
当代文学:建国——现在
一、先秦文学概说
从时间上看包括:上古时代、夏、商、周。
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
从文学现象上看包括:原始诗歌、神化传说、《诗经》、散文。
(一)上古时代:
1.历史:
原始群、氏族公社
2.文学创作:
集体口头创作的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
3.上古文学的特点:
(1)它的创作都是集体性的。
(2)只有口头创作和流传,没有书面创作。
(3)歌、舞、乐三者的结合。
(二)奴隶社会:
1.历史:
实行“禅让制”,夏、商、周。
2.文学创作:
散文和诗歌
(三)春秋战国时期:
1.历史:
“井田制”瓦解
2.文学创作:
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寓言
(四)屈原和楚辞
二、先秦散文的起源及社会背景
1.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
2.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3.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总括来说,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①政治经济的改变
就政治上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的时代。
在经济上,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动。
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剧烈变化,复杂斗争,促使各个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作努力。
②社会阶级的变动
春秋战国产生了“士”的阶层,为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条件。
③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思想上,春秋战国是一个解放的时代,学术上的约束被打破,风气也跟着自由起来。
此时因为学说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各派别之间又争相著述立论,形成百家争鸣的情况,其中较著名的学派及代表作有:儒家的《晏子春秋》、《伦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名家的《尹文子》、《公孙龙子》;阴阳家的《邹子》(现已亡佚):纵横家的《苏子》、《张子》;杂家的《吕氏春秋》;小说家的《宋子》(已亡佚);农家以及兵家等。
大量采用历史传说、寓言故事,民歌谚语以及比喻、夸张等手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传达出来。因此这些哲学和史学著作,便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质,也就成为我们所谓的“散文”了。
④文学本身的发展
文学本身就有它的生命力,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因素自然发展。
在历史学方面,因为史官的设置由来已久,史料的累积已经相当丰富,从春秋以后,各种史书数据明显增加,为历史散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充足的数据。
此外,在春秋中叶时,《诗经》经过数百年的收集流传,已编纂成书;战国时代又产生了优秀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
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殷商到西周
这是属于先秦散文的初级阶段。作品主要有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等。
①甲骨卜辞原是商代帝王占卜时写在龟甲兽骨上的简短记录,是目前所能看到的的最早的散文片段。
例如:
葵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
②殷周铜器铭文是殷商及西周的帝王、贵族镂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
③而现存《易经》中的《卦辞》、《爻辞》是一种专门为卜筮所用的书籍,其中有商末周初的文字。
④《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汇集了从唐尧至秦穆公以来,历代帝王的誓词、政府文诰和贵族的劝诫之词;所以现存的《尚书》,其实就是唐、虞、夏、商、周五代历史的记录。
2.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出现了大量的历史著作;《春秋》、《国语》和《左传》是其中的代表作。
①《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用极其简括的文字记载了鲁国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是提纲式的大事记。
②《国语》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③与《国语》平行而稍后的《左传》,是仿照《春秋》的记事次序,博采当时官方史料和许多流传在民间的材料所写成的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这段时间,诸子散文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
3.第三阶段是战国中期
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
4.第四阶段是战国晚期
这个时期,全国统一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百家争鸣的情势已经发展到总结融合的阶段,《荀子》、《韩非子》正是此时的代表。
由吕不韦集合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就是企图融合各家于一炉的创举。
此外,有些散文著作成书的过程较为复杂,如:《管子》、《晏子春秋》、《战国策》、《礼记》等等;由于这些书的出现,都和战国末期的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妨把它们列入先秦散文发展的第四阶段之中。
四、先秦历史散文名作介绍
先秦时代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我们列举出四部著名的作品,简单的加以介绍:
1.《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据传共一百零二篇。但是从秦始皇焚书后,已经全部亡佚。今存的《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及《周书》。
2.《左传》
左传相传是稍晚于孔子的左丘明为了阐释《春秋》而作,全面的记叙了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各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它详细叙述事件的始末,以及有关的逸闻琐事,虽然是部历史著作,却有很强的文学性,为史传散文开创新境界。
进步思想:
①民本思想
②爱国思想
③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④反对用人祭祀和殉葬的暴行
从文学角度来看,其特点如下:
①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②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很出色。
③辞令之美。
3.《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分国记事,被称为“国别史之祖”。
4.《战国策》
①基本内容:
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
②艺术特色:
首先,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其次,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另外,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先秦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先秦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是源头,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许多特色,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以下为先秦散文的特点介绍:
1.从文体上看
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因为纷纭变化的历史变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风起并行的各个学派,使散文以不同的文笔体裁展现出来。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叙事为主。
2.从内容上看
先秦散文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不少作品既是历史学、哲学,还兼具文学色彩。
3.就性质上看
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家首先想到的是实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
先秦散文的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两千多年来,先秦散文著作中博大的思想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伦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成为中国历代来政治统治的思想,民族的精神。
除了文学,先秦散文对后世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提供了后代文学、艺术在题材、表现手法上的灵感。
《史记》
一、概说:
1.司马迁
2.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
二、创作《史记》的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三、关于《史记》
1.体例
2.立场
3.对历史、社会的独特、深刻的理解
四、《史记》的思想内容
1.“究天人之际”要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之间的关系。
2.“通古今之变”是想试图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道理。
3.“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的一部著作,表达自己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和一些社会政治理想。
司马迁的各种见解是如何在书中体现的:
①对封建帝王、封建君主,甚至对汉武帝都不是一味的歌颂,既认识到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不避开他们的弱点。
②不但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而且还满腔热忱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和起义。《项羽本纪》
③历史上一些刺客也成为司马迁歌颂和描写的对象。
④写了一些救人之急、解人之难的狭义之士。
⑤写了一些社会中下层的劳动人民。
⑥写帝王将相、文武官吏时也体现了饱满的热忱。
五、《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以来的许多作家作品都从《史记》中得到启发。
2.在文学创作方面,后代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史记》的启发。
3.唐宋以来的古文家无不熟读《史记》。
4.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六、《史记》人物传记的成就:
(一)动机:
1.从作者本人来说,它具有较浪漫的诗人气质。
2.目标所定:《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写作目标。
3.抒发情怀的目的。
(二)文学手法
1.采取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用记录人物一生的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
2.《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具体描述。
3.《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不仅秉承着实录精神,而且也寄予着自己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
(三)采用的具体艺术手法
1.选材有特色。
2.为了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互见法。
3.也善于通过一些小事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4.具有强烈的故事性。
5.语言运用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