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四大名著赏析及考点》

2009-12-22 浏览量:10132

长春出版社>文化>文学经典

 

作  者:柳迎春

 

字  数:300千字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开  本:32开
版  次:1次 印        张:11.75
I  S  B  N :978-7-5445-1172-8 定       价:15.00元
包  装: 平装 购买方式:读者服务部

 

编辑推荐
        为了引导中学生领略四大名著的经典魅力,为了帮助中指导 学生更好地完成新课标对四大名著的阅读要求,为了中学生更准确、更科学、更省力地掌握四大名著的知识要点和考试要点,我社组织教育专家编写了此书。
        它的主要特点为:对重点人物全面、精当的点评;对重点回目的细化阅读指导;对经典情节的准确、深入的评析;对人物的称谓、标志性言行等细碎知识的整理等。既有对眼前应试的有效积累与应对,又有对长远发展的引导与延伸。
内容简介
     

《四大名著赏析及考点》精彩片段

 

——  人物点击  ——

(一)

【诸葛亮】

l         身份概述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常执鹅毛羽扇。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为忠武侯。

l         外貌刻画

“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选自第三十八回)

l         形象简述

诸葛亮的父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早卒,诸葛亮与兄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先生。因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其陈说“隆中对”,阐明“联吴抗曹”以图三分天下的政治主张,为刘备所赞赏,随即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初出茅庐,即“火烧新野”,以数千人马杀退曹操十万大军,首战告捷;其后,曹操率百万之师大举南下,为共同抗曹,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驳倒了投降派的论述,“草船借箭”化解了周瑜的刁难,再“借东风”帮助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之后,诸葛亮借机取南郡,袭荆州,夺襄阳,站稳了脚跟;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后,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后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上《出师表》,挥师北伐。一出祁山,因错用马谡,误失街亭,不得不设“空城计”化险为夷,为正军法“挥泪斩马谡”;三出祁山,夺取武都、阴平;五出祁山,“陇上妆神”,割麦于上邽,司马懿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建邸阁屯粮,造“木牛流马”运送于木门伏杀北魏名将张郃;六出祁山,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

诸葛亮最突出的形象特征是“忠”与“智”。

其一,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良相的典范。诸葛亮原本隐居于隆中,因有感于刘备的三顾之恩,故而出山辅佐。自此始终如一追随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东征西讨,为蜀汉政权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特别是刘备白帝城病重之时,曾执其手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后主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更是竭力辅佐。为安定后方,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令南方蛮族俯首称臣,为避免其猜忌,甚至获胜后不设一兵一卒,以安其心,足见其苦心孤诣;厉兵秣马,“六出祁山”,更见其时时以灭曹贼、扶汉室为己任。作为丞相,诸葛亮知人善任,法纪严明,尽忠职守,“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直至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忠贞、济世、敬业、至功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其二,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智谋过人,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莫测之术,是智慧的化身。当年徐庶走马荐诸葛亮,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管、乐殆不及此人”;其后司马徽再荐诸葛亮,称其“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诸葛亮之才高;“隆中对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政治策略使原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占据荆州,立稳脚跟;“火烧新野”,以数千兵卒打破曹操十万大军,可见其用兵如神;“舌战群儒”,高谈阔论,驳倒东吴投降派的言论,可见其长于辞令;“设坛借东风”,借天时令百万曹兵灰飞烟灭,“火烧藤甲兵”,借地利重创南越蛮人,可见其奇门遁甲之术;“陇上妆神”、“禳星祈寿”可见其有夺天地造化之法;巧设“空城计”,可见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七擒孟获”,可见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l         历史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三国志》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袁子》

“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唐】 尚驰 《诸葛武侯庙碑铭序》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清】 康熙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 赵藩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对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

l         重点情节

第四十六回 用奇计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草船借箭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鲁肃拜服。……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简评:周瑜嫉贤妒能,欲害孔明,相约三日内造羽箭十万只,否则军法从事。孔明借江上大雾,假袭曹营,得羽箭,令周瑜叹服。此巧借天时之举,足见其学识之渊博,神机妙算;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足见其计谋之巧妙,智慧过人。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巧借东风 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徐盛从江内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小卒报曰:“昨晚一只快船停在前面滩口。适间却见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丁奉、徐盛便分水陆两路追袭。……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来。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堕落下水,其船便横。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乘顺风而去。其船如飞,追之不及。

简评:赤壁大战在即,主帅周瑜却为曹军据北岸,而冬季皆为北风,火攻之计难以奏效所困扰。孔明识天时,知三日后即起东风,于是假言自己能借东风,设台祝祷,于战事得以顺利开始时摆脱周瑜追兵,全身而退。可见诸葛亮识天时、知人心、重大局,既见其军事家之谋略,又见其政治家之胸怀。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烧籐甲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 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曰:“公今服乎?”获泣谢曰:“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长史费祎入谏曰:“今丞相亲提士卒,深入不毛,收服蛮方;目今蛮王既已归服,何不置官吏,与孟获一同守之?”孔明曰:“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众人尽服。于是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反。南方已定。

简评:诸葛亮欲北伐中原,可南方蛮族兴兵作乱,为蜀汉江山社稷,必须平定南方。于是诸葛亮巧设计谋,七擒孟获,屡擒屡放,终令孟获心服口服,从此南方永无战事。战后诸葛亮对众人解释不驻一兵一卒的理由,更是令人折服。七战七捷,见其谋略过人;以服其心而化解战事,更见其政治家之胸怀和远见卓识,令人叹服。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巧设空城计或弹琴退仲达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简评:马谡傲慢轻敌,导致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此时城中无兵无将,可谓岌岌可危。诸葛亮凭借对司马懿处事谨慎、性格多疑的了解,铤而走险,巧设空城计,终于化险为夷。见其临危不乱、镇定从容之气度,更见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谋略。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挥泪斩马谡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简评:马谡傲慢自负,不听丞相之言,不纳副将王平之谏,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致使一出祁山功亏一篑。诸葛亮依照军法,挥泪斩马谡,随后又自请降职,二者皆见其执法严明,不偏颇袒护,不文过饰非。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