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林 山 水》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审美的情趣。
4.体会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5.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启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复习巩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习以下几方面的预设内容:
(1)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读句子,注意“啊”的读音。
(3)概括内容,理清顺序。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这四个自然段先后写了什么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复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顺序。
3.回顾质疑。
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什么是“甲天下”?
2什么是观赏?“观赏”换成“观看”行吗?
3“都”说明什么?
4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习方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漓江水的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研读法:怎样读才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读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
师生评读: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评价中穿插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设计意图:
首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从而领悟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
相机出示课件,展示桂林山的特点。
3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及时运用到学习之中,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达到学以致
用、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
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
美丽景象呢?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意思。
把四个“这样的”去掉行吗?引导学生体会“山水相依才是最美。”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把读和想象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具
体描述有更深刻的认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促进了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5. 总结全篇。
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试
着背诵喜欢的段落。
6、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这篇课文结构写写你熟悉的一处风景。
板书设计: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 四年级上册)
长春市绿园小学 綦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