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前者强调的是语文要彰显其学科品性,要立足其学科本位,要突出其学科本体,不能够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而小语姓小,则意在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而小学的语文教学是要打牢基础的,这样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段需要我们打牢不同方面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从事的是花的事业,更是根的工程。我们不仅要打基础,还要让我们的地基打得坚固,打得牢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夯实基础。
五年级上册是小学第三学段使用的起始教材,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进行过渡的阶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这册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瞻前顾后”,要做到承上启下。由中年段向高年段顺利过渡是要通过这册教材的教学承载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通过这册教材的教学,我们要收获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后劲儿,以获得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什么是后劲儿?我感觉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潜能,厚积薄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有后劲儿的表现。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为了更好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教学目标,我将分别从五年上册教材核心的目标要求、编写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每套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标和理念,这些目标和理念也都体现在每一册教材之中。要想使用好一套教材,我们一定要先走进教材的背后,去了解这一册教材编排的理念和意图。如果教材编写的意图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做了再多可能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所以,先来看一下本册教材所承载的主要的、核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
1.生字学习要求会认的188个,要求会写的166个。硬笔书写楷书,做到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在阅读中学会推想、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加强背诵积累,扩展阅读面。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初步学写计划书、建议书;掌握常用的修改符号,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4.学会转述;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流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初步了解并利用获取资料的方法,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这是本册教材的核心目标,这样的核心目标又细化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最终会落实到我们日常的课时教学目标。明确了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就会感到有的放矢。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但模糊不意味着无法评价和检测。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结束了,我们依托这本教材,该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收获哪些能力,提升哪些素养,我们都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的。而这些关于学生培养方面的计划是要遵循着以上提到的这些基本的目标的。这些目标的要求事实上是底线,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上不封顶,但是一定要做到下要保底。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教材本身,初步感受一下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主题更加多样、深化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人文主题组织教材内容,共有11个板块。这是教材编排的明线,其实,还有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提升的暗线交织在里面。这一册教材板块主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主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如:做人,挚爱亲情,往事难忘,珍惜时间;有的主题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提出的,如:动物拾趣、时光之美、奥妙世界;有的主题是从文学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进童话;还有的主题兼顾了思想内容和文体,如,爱国诗。有的主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秀丽山河”,但本册教材的这一板块在内涵上更加深化,题材、体裁上更加多样。三篇写景的文章,歌颂了我们祖国瑰奇壮丽的山光水色,从大兴安岭到三峡到九寨,从老舍到方纪到李绍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景致,不同的风光;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笔触,不同的风格。
二、选文更加典范、多元
对教材的选文初步做了一下统计,这册教材涉及到的作者只说我国现当代的作家就有老舍、方纪、臧克家、林海音、冯至、郑振铎、丰子恺、茅盾、夏衍、朱自清、史铁生等等。可以说这些篇目都是出自名家的名篇。同时还有名著节选,比如《高尚的行为》选自《爱的教育》,《骑在白鹅的背上》选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同时还收入了德国作家、日本作家的作品。可以说,五年上册教材关注了古今中外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比例是很适中的,凸显了选文的经典性,体现了我们教材编排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取法乎上。
三、导学更加明确、具体
经过了四个年级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并达到了相应的积累,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惯,正在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但还不完善,缺乏自觉度。所以本册教材在考虑年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同时也便于教师操作。
首先,课文后的设计,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如,《三峡之秋》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在不同的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着怎样的不同?”等等,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文后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背诵这两首诗”“默写这首诗的后四句”等,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关注了方法的指导,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年段特点。
另外,教材的导学功能还体现在表达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设计上。集中体现为指向更加明确,便于教师把握。说什么、写什么、学什么的内容非常具体,如何说、写、学,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拓展更加开放、灵活
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从课文的编选、“思考与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同时,本册的“小资料”“拓展与运用”两个栏目,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下面我将结合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重点说一下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建议
到了高年段,阅读与习作成了教学重点,但识字任务也不能放弃。不过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已经通过低年段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拥有很强的识字能力,识字主要是采用随课文识字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恰当指导来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
我也曾留心观察过五、六年级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识字教学的情况,大体存在这样的两种误区:一是放任自流,有的老师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上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生字教学,所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自学,表现为“放羊”的状态。二是巨细无遗,像低年级一样逐字细讲,面面俱到,用上半节课时间解决字词问题。个人感觉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识字写字仍然是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要害处、关键处点拨指导,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去达成识字教学的效益。
1. 鼓励自主,注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在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处的引导。比如:“利用工具书查一查下列词语的意思。”(《林海》P4)、“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三峡之秋》P7)、“读一读,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感情色彩。” (《白鹅》 P6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在这方面的编排,并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预习时还要引导学生在书上留下记号,比如本课的生字出现在哪句话里,要做一个圈画,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要着重地做个标记。预习是学生在课文中同生字的第一次见面,应该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记忆生字。比如,《骑在白鹅的背上二》,共有10个生字。首先观察一下,这10个字都是形声字。其中“绞丝旁”的字有两个,分别是“统”和“纳”,“ 口字旁”的字有三个,分别是“喂”和“味”“啄”,其中的两个字还是同音字。“矩”字需要注意字音,是矩形,“遭”字和“糟”、“振”字和“震”意思不太好区分,通过查字典,进行一下区分,就能够自己很好地掌握了。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意在说明我们要求孩子预习的时候要有指导。这样,预习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落实。
2. 针对难点,重点击破。
学生对生字遗忘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仍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生字词都要拿出来识记的,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比较难记、难读、容易混淆的词语,有针对性地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充分地关注汉字的音形义。另外,我在这里说的针对难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平时那些生字学习有困难、感到吃力的学生,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更应该在心里装着这些学生。如果他们基本能够掌握了,我们的生字教学就一定没有问题。
3. 随文识记,加强整合。
高年级的识字要注重同阅读的结合。加强识字与理解重点语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融合,以获得教学的综合效益。我们语文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注重和其他方面的整体联系,而不是割裂、孤立的。在高年级,识字本身就是在阅读,阅读的过程也识了字,以实现识字与阅读的高度融合。
4.学以致用,经常复现。认识汉字,一切是为了最终的使用,经常见面,经常使用,就会运用得正确、规范、自如。所以,教学生字,我们应该坚持以“用”字为重,以综合使用所学的新字、旧字作为识字教学及检测的手段,辨形识字与使用新字同时进行。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要以巩固低、中年级的识字效果为基础,以旧带新,以新固旧,在用中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效果。这种复现一定不是只是单一的听写。而是要为学生创造运用的语境,比如:学过了《燕子》的7个生字,课后还有“读一读”的一组词,引导学生尝试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要求用上本课出现的生字,或书上提供的词语,用得越多越好。这是一种近似游戏的做法,学生由于好奇,其探索的欲望就被点燃和激活了。我曾经这样尝试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他们会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生字承载的信息合理地编排在一起,既牢牢地掌握了生字,又发展了语言,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一个单元学过了,回顾一下学过的生字,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寻找和总结一些规律,联系起来记忆,就会更加扎实。这样的做法学一知十,点线结合,会达到全面巩固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重视写字教学,《课标》中提到了高年级要做到硬笔书写楷书,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我们既要巩固低、中年段认真书写的习惯,同时还要在有一定速度上做文章。我们的孩子到了高年级,包括未来升入初中是要记课堂笔记的,这就需要我们写字不能太慢。这一方面的意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给学生,逐渐做到写字能够又好又快。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课标》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哪些对话主体呢?分别是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文本,第一认识对象与对话伙伴,基本的学习资源,优秀的言语范例。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我想说,在一定意义上讲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们应该用好这个例子,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下面我就结合几类不同体裁的课文,来说一下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1.散文教学: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语言优美,一篇散文,如果喋喋不休地去讲,面面俱到地去问,那是对散文的肢解。对于散文的教学,我倒觉得应该把教学手段简化到最简化,那就是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去感悟到散文所特有的那种或者是意境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哲思或者是理趣的东西。所以,对于散文的教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读”占鳌头。
(1)写景散文的教学。首先,我们应该用足教科书的资源,例如第一板块课文后的设计,便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线索,我们要很好地把它运用在课堂之上。这些设计直面课文的特色,是我们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的凭借。有结构特点方面的,有语言风格方面的,有表达顺序方面的,有引导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的,有引导积累背诵的。这样的编排,我感觉是紧紧抓住了写景文章的特点来精心设计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
语文的魅力在哪里?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的魅力就在语言文字里。我们可能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无法找到五彩斑斓的图片,没有惟妙惟肖的音像,那我们就和孩子一起细细地咀嚼文字,品味文字,我想这就是和语文的最最亲密、最最切肤的接触。
(2)抒情散文的教学。本册教材收入了朱自清的《匆匆》。我们的老师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就曾苦苦地探寻:这样的课怎么讲?其实我觉得把这样的课定位为讲,本身就错了,无需讲,只要读。《匆匆》这个课例是支玉恒老师的代表作。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徐学政老师同台演绎了这一课。师徒两个的教学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坚持了以读代讲。
(3)叙事散文的教学。教材中收入了《秋天的怀念》《风》《月光启蒙》,这三篇散文都有浓浓的亲情。读了,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有爱的生活真的非常美好。教学这样的文章,要深入解读文本,拓展相关资源,把握情感基调。
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主张在读中去学,靠读来懂。当然这种读要有老师的指导,比如告诉孩子:我们读的时候,要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2.诗的教学
(1)古诗的教学。《长歌行》《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春望》除了具有各自不同的板块功能之外,还有一些互通的东西。比如依托注释、借助资料、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等。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方法来学古诗,而这样的方法是在学古诗中学会的。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它提供渔场。不仅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渔场。
(2)现代诗的教学。本册教材共有两首现代诗,都在第三板块。教学《有的人》要让孩子之前读一读关于鲁迅的资料,对写作背景有一些了解。但不要把这样的课上成思想道德课,不是空喊口号,要让孩子沉潜到语言文字之中,自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濡染。教学《跌倒》,只要学生能读出跌倒也是美丽的,我们就是要经历跌倒才能成长,跌倒了我们不要怕,就足矣了。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悟,尤其是诗,我们不能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而应该是懂了什么,而我们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怎样弄懂。如果盯着这充满诗意的句子非要追问:为什么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落叶?风怎么能跌倒呢?云怎么能跌倒呢?那诗就被活活糟蹋了。在教学时,还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下仿写。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这课后,孩子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种子,跌倒了,才有了参天大树。” “乌云,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彩虹。” “月亮,跌倒了才有了欢快的早晨,” “烈士,跌倒了,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正如陶行知致潘一尘的一封信中所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我想这种力量是看不见的力量,随时都可以把我们打倒,超越我们预约的教案。这时又让我想起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句话中不充分体现出小孩子的力量无穷大吗?
还可以引入相关的资源,比如林清玄的同名散文《跌倒》,表达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个孩子因急着看玩具,急速奔跑而跌倒了,发出巨大的响声。
旁边看着的大人都惊呼着:“这一下一定跌得不轻!”
没想到,那看来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立刻跳起来,看着旁边一脸惊慌的大人,粲然地
微笑,马上跑过去看他的无敌铁金刚了。
我对一起逛百货公司的太太说:“这如果是一个大人,可能立刻就要送医院急诊了。”
确实,如果我们像一两岁的孩子学步一样,整天跌倒,我们可能要一直住在医院里。
如果我们像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冲撞倒地,可能要常常在医院挂急诊。
小孩子为什么一直跌倒而无碍呢?
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恐惧跌倒,也不抗拒跌倒,跌倒是必然的,站起来也就成为必然,大人又恐惧、又抗拒跌倒,一跌倒自然就受伤了。
另一个原因是,小孩子活在眼前,在站起来的那一刻,马上就把跌倒的痛楚忘记。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的身心柔软,像是一只小猫一样,能在跌倒时减少伤害。
最后的原因,是要感谢天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给孩子一个面对跌倒的本事。
我从孩子跌倒而不受伤的那一幕,似乎找到一些哲学,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也会跌倒,如果我们能不恐惧、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软,常怀感恩之心,跌倒就不会受伤了。
这样的资源的引入,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是对文本的深化和升华。
对于诗的教学,我想更多的感悟,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孩子内心深处的诗性,护佑一颗童心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
3.童话的教学
进一步认识和感受童话这种文学样式,领略其中的魅力。教材编选了《骑在白鹅的背上》(一)(二),这是我们编排的一个特色,可以说是一个文学的板块。节选的两篇文章很长。我也听到过类似的异议:这样的文章如何去教学?我感觉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去感受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去领略童话的魅力。教师不要像讲其他的课文那样去品词析句,去字斟句酌。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一起来感受童话的特点,一起来分享和赏析童话这样一种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这两篇课文的编排,有名著导读的意味在里面。比如:课文的导语,文后的“拓展与运用”,《 课标》提倡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这也是我们长春版教材对这一课标理念的具体落实。
4.文言文教学
本册教材编入了文言文,这是学生在教材中同文言文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美的,我们教师就是要做这个美的发现者和引领者。不仅我们自己感受到了,还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去充分地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比如简洁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文采之美等等。教材的第二板块是“汉语家园”, 编排了三条成语出处的寓言,而且是原文,两篇选自《庄子》,一篇选自《韩非子》,都是语言极其简练的文言文。我理解这样的编排向教师和学生传达的是每一条成语的产生和运用都有它的文化背景,而这是我们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教学的时候,就要把握这一板块编写的用意,如果,也把这三个寓言像教材寓言板块的编排那样去讲,认识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如果把重心放在这上面,我想就是一种偏离了。还有一篇《荔枝图序》,细细读来,令人叫绝。大诗人白居易,能把荔枝刻画得如此的惟妙惟肖,难怪自唐代流传至今,我想这就是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的原因。能够经得住时代的淘洗,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教学这样的文言文,我们还是要先领孩子很好的把文章读通、读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相关资料,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当然,这里我们不必讲文言知识。比如什么是通假,什么是名词作动词用,什么是省略现象等等。孩子懂了,就可以了。最后,我想孩子能够按照这样的理解很好地背诵这篇文言文,从而积累下来。
5.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8次习作。分别是:谁不说咱家乡好、为他(她)“话”像、修改自己的习作、画里有“话”、我的小计划、动物王国里的故事、我们的心声、梦的翅膀。《课标》中为习作作了这样的功能定位:“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习作是有用的,因为用而作。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做有用的习作。
教材中的习作编排体现了这样的三个转向:
(1)由 “发布指令”转向“唤起需要”。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直接而又板滞地向学生发出“作文”的“指令”,然后费尽口舌大讲特讲写好作文多么多么的重要,要写好这篇作文应该如何如何。这样做,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所处的是被动从属的地位,产生“要我写”的消极心态也就在所难免了。教材的设计巧设了一些情境,以让学生感到不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任务,而是将“作文”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交际、表达的“需要”,其习作的热情与表达的冲动自然而然能被激发出来。
《诗经》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个人只有“情动于中”时,才可能有“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
(2)由“强化指导”转向“注重积累”。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细致的指导,以为指导的越详细,学生作文水平便提高得越快。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如何“指导”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也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指导”所占据,且教师指导的内容又大多侧重于“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审题立意”“如何照应过渡”等关于作文知识的灌输上。但细细想想,作文的实质是什么呢?作文不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懂得关于作文的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写好作文;它是一个能力建构的过程,是积累外化的过程,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活动中形成的。 既如此,我们的着力点就应放在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生活积累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阅读活动中逐步建构并储存一定量的生活化的图景和“言语模型”。这样,当外界信息激活时,当产生了倾吐冲动后,学生只要进行自动匹配即可,想写什么就有什么可写,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作文对他们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了。
(3)由“刻板评价”转向“导学增能”。审视我们以前的作文教学,在“评价”这一本应成为满足学生成功欲望的教学环节上,确实存在诸多亟需改正的问题:或“严格要求”,将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第压得低低的;或以好学生的作文为标准,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视为“一般”或“不过关”;或开设“作文诊所”,专找学生作文中的别字、病句;或俨然如一个法官,以诸如“条理不清楚”“事例不典型”“ 书写不认真”等冷冰冰的简单评语宣判了学生作文的失败。总的来说,就是要求过高,评价刻板。
本册教材的评价理念为:让习作主体得到发展;评价目标为:满足学生成功“需要”,激发内驱,使学生对作文保持持久兴趣;评价过程为:符合要求的习作采用“即时评价”;对尚未符合要求的可用“延时评价”,让其根据要求对习作进行修改后再给予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为:以鼓励为主,以找习作中的“闪光点”为主,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成语的恰当运用,都可成为评价中大加赞赏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巧妙灵活地运用评价这一手段,完全可以使其成为学生习作中的“加油站”。
6.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学习‘转述’”和“学做主持人”两次口语交际内容。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我认为,“交际”是核心二字。交际意味着交往、交互,交际意味着二元、多元,惟有交际,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所以,口语交际教学重在“交际”。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中“交际”起来?
(1)精心设计交际话题。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交际主题和内容范围,为我们教师教学留下较大的生发空间。我们可以据此进行二度创造,在认真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去确定交际的话题。
(2)积极营造交际情境。教师应充分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情境创设,构建让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课堂。口语交际情境要真实,即使是虚拟的,也是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经历的生活场景。
(3)具体落实交际任务。有了鲜明的交际主题,生动的交际情境,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承担具体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训练形式,比如同桌互动、小组合作或者学生自由选择等,这样,学生在相对较小的口语交际单位中便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利于交际内容的落实,学生人人有任务,人人都是进行交际的主体。
(4)拓宽延伸交际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交际”意识,创造机会拓展交际空间。课前的预热,课中的指导、评价,课后的总结提升等等,都要充满“交际”因素,“交际”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时时在“交际”,处处在“交际”。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辟交际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课堂,不限定在校内,而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7.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本册教材编排了“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科学”两个综合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充满“语文味儿”。不能上成类似常识课、科学课、社会课等的“四不像”课。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这样一把尺子,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达成的是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等多元的教学目标,其中,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发展与提升应是重中之重。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切不可越俎代庖。
(3)教师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实”。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但不等于教师无事可做,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亲历学习、体验、探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做真、做实、做细,切不可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矛盾的,教师在关键处的点拨会推动学生更好的学习、探究。
(4)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定要注重动态生成。综合性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开放则意味着动态,意味着变化,意味着生成。因此,切不能把这样的教学上成单纯的学生汇报甚至表演。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实现多向互动。知识的分享、表达的锻炼、经验的累积、思维的发展都是需要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教师要适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相机加以引导。
用教材教,体现了对教材的一种超越,是对我们教师劳动创造性、主动性的一种尊重。如何用教材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只强调以下几点:就是通读整本书,像庖丁解牛那样,胸有全局,才会轻松、自如地去驾驭;再有就是加强研讨和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地进行碰撞,就会擦出火花。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老师要充分地去发掘,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新修订的《课标》送审稿,把原来的“教材”改为了“教科书”,因为教材的外延更宽泛,我们语文教学的鲜花和荣誉,失败和不足,不能够也不应该由一本教科书来全部承载。而最重要的则是我们自己。所以,教科书不是唯一和全部,最大的资源则是我们自己!
(作者:吉林省教育学院小教部语文教研室 孙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