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把语文教学的任务归纳成三大方面:教学生语言,教学生认知,教学生思维 。我很认同。但是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偏重语言教学和认知教学,严重忽略了思维品质的教学。听弦外之音是思维,见人所不见是思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思维。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单一、僵化,那不就是“呆”“傻”吗?那要比不会说话的哑巴还可怕。
因此,近几年来,我开始尝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力图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阳光思维方式(认同性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阳光思维方式,就是培养学生一个“愿”字;一个“敢”字。愿意想,愿意说,愿意做。敢想,敢说,敢做。
学生一入初中,便强行灌输给他们“我能行”的意识。凡事轻易不能说“不”。自己独立能做则独立做;不能独立做,考虑能否借助工具做,能否借助他人的力量做。要相信,“一敢天下无难事”,何况还有一个“愿”字当头呢!
我先不讲教材,而是自己编选了一组经典诗作: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毛泽东的《咏蛙》《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讲解、背诵,并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伟人的生平、业绩,以演讲的方式讲给班级同学。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初中生也应当具有“现代帝王意识”的倡导。当然我说的“现代帝王意识”意思是我们将来不可能成为刘邦、曹操这样的帝王,也不一定能成为毛泽东那样的伟人。但一定要有雄心壮志,敢为天下先,勇于承担大任。
在伟人的激励下,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学生群情激昂,信心百倍。于是趁热打铁,学习教材(人教版七上)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并扩展阅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使学生懂得,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坚持,是韧劲儿。“迈一步可能就是英雄,退一步可能就是毁灭”。
以后的几个学期陆续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名人传》《拿破仑传》《华盛顿传》等,学习其中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增强了,他们毛遂自荐,轮流担当语文科代表,成立文学社,几乎没有人说分配的任务不能干,不会干,他们会说“我试试吧!”因为他们有了阳光思维方式,凡事不言困难,不言失败,只说坚持,只说再努力。
我从2002年起,尝试用这种“主题性阅读指导”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阳光的思维方式,效果很好。2004年,记者采访了我,并把这种经验写成文稿刊登在《中国青年报》6月17日第五版上。
二、 扩展性思维方式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可“广”、可“深”;可由诗到书,由书到画,由画到音乐舞蹈;也可由人到事,由事到物。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思维训练课,如《淡》《悟》等,自认为效果比较好。现在简单演示给大家,以便大家批评指导。(见课件和教案)
附(一)
课题——《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郭淑琴
训练目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打开作文思路。
训练方法与步骤:
导语:佛教偈语:“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界”一词佛教语指宇宙,“菩提”在佛教语里指觉悟的境界。在佛教看来,一朵兰花,一株香草,一只虫蚁,一眼山泉都有丰富的内涵,都能让你的心开阔到无限大,只要你带着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睿智来领悟。我不是佛教信徒,但是我希望引领你们见微知著,学会感悟,从而丰富情感,深刻思想,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屏幕上展示一个“淡”字,问:你看到了什么?——“淡”字
二、试试将“淡”字组词,你能组多少个?——淡泊、淡薄、淡化、淡季、淡青、淡漠、淡然、淡忘、淡水、淡竹、恬淡、冷淡、清淡、轻描淡写、淡然处之等
三、把组成的词语分类,看看“淡”与哪些事物有关?
——分类:1.颜色浅。例:淡绿,淡青。2.含盐量少或味道不浓。例:淡水、淡酒。3.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稀薄。例:天高云淡。4.营业不旺盛。例:淡季。5.没意味的;无关紧要的。例:扯淡、淡事。6.不热心。例:淡漠、淡然、冷淡、淡泊、淡薄
——相关事物:自然山水 娱乐玩笑 事态炎凉 装束修饰 水墨丹青 感情亲疏 功名追求 清淡饮食 商业销售 淡水资源.
四、如果以“淡”为话题作文,你想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学生讨论
五、如果把作文题换成“淡之美”又该选择怎样的角度和材料?请阅读
? 1.淡妆(与浓妆对比)
? 2.西湖自然风光(与人工景观对比)
? 3.水墨画(与工笔重彩及西方的油画)
? 4.人生境界 物质欲望 名利追求
小结:他的思路很开阔,写起来很从容,表达也很深刻。
六、再把作文题变成半命题:《 之美 》横线上你准备填什么?试试刚刚学过的办法,看看能不能开阔你的思路?
七、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附(二)
课题 ——《 悟 》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郭淑琴
教学目的与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感悟自然、生活与文学的灵性。
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与自然、人生、文学有关的画以及诗文使之有针对性的思考、感悟并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给同学们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请随口说出来,看哪个同学反应快,声音洪亮,请听题:如果一个人不动脑子的说话,那是怎么说?——胡说。
我们今天也来上一堂说话课,课上应该怎么说?(一部分学生会脱口而出:胡说。但很快会意识到。)动脑子说,要有自己的见解。
请看话题:(出示文段)
1.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2.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3.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摘自冯骥才《趣说散文》
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它们分别提示了散文、小说、诗歌的哪些特点?(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简单小结:(课件辅助解读)
1.散文是很自然的,就是平常生活中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课件辅助解读)
2.小说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扣人心弦的。
3.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甚至有些夸张,很浪漫。
大家的理解就是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标准答案。
下面我们来看作家对于散文的具体认识是怎样的:(出示文段并插图)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轻,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断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说散文:
它是悟出来的。 ——摘自冯骥才《趣说散文》
大家齐读文段,并思考作家冯骥才关于散文的理解,最关键的字是哪个字?
——“悟”
因为“悟”字道出了散文虽然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但散文最不平常的就是它的“灵性”。仅仅一个“悟”字就道出了散文的灵性,即人的灵性。
二、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以王蒙的散文作为依托,一起来感悟一下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潇洒
出示文稿:
潇 洒
王 蒙
一株挺拔的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不吃力、不做作、不雕琢、不紧张、不声嘶力竭。我们说,这是潇洒。
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潇洒是一种火候。是一种迅速的推移,转化和移动。在这个火候上,苦与乐、喜与悲、沉重与轻松,如圆环之相结,如流水之无首尾,如流星之划破夜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一株花,独独占有一枝伸展了出去,花朵欲飞还止,这是潇洒。
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马在原野上奔跑,这是潇洒。游着、飞着、跑着,戛然而止,这也是一种潇洒。
跳水运动员,高难动作,十分熟练,似乎是全不吃力,也是潇洒。
失败了,流泪了,掏出了手绢,终于抑制住了自己,破涕为笑,同样地向胜利者投掷鲜花,这也是潇洒。
所以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讨论:作家王蒙认为什么是潇洒?怎样才潇洒?(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进一步的理解:
1.老师这里有两幅图,你认为哪一幅表现的是潇洒,为什么?(出示图片——何"为"潇洒?)
基本结论:
——第一幅画:柳树在风里自然地飘摇,它没有固定的姿态,却有一种从容,一种得心应手的自信,一种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敢倾斜又伸得直、既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又万变不离其和谐的本领,这种婆娑的姿态就是潇洒。
——第二幅画:柳树在狂风中放浪不羁,难以自控,这就不是潇洒。
2.请大家看两个诗段,说说哪一段诗描写的情感是潇洒的?(出示图文演示稿——何"情"潇洒?)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余光中《乡愁》
基本结论:
——徐志摩:悄悄回剑桥,重温对剑桥的眷恋,又悄悄的离开,仿佛不惊扰康桥,把美好的梦留在康桥,这种对自我情绪的良好把握就是潇洒。
——余光中:沉浸在母子相隔两个世界极端痛苦的情感中,太沉重了,难以自拔,这就不能叫潇洒。无论谁面对这种生与死的隔绝,都潇洒不起来。
3.请同学们再来看苏轼的《定风波》,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后(1082)
定 风 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借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襟胸,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潇洒的处世态度,这种境界可谓潇洒!(苏轼在黄州时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贫穷,但他还是倔强地吟诵人生,斥责时弊,蔑视人生风雨。)
三、扩展:以上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品悟“潇洒”,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谈一谈你对生活中潇洒个性的认识。结合具体事例或具体事物。
四、小结:我们今天上了一堂最自然的课,同学们潇潇洒洒地谈自己的智慧、见解,有没有同学觉得我们的内容有点散,象一篇散文?你看,我们从文学样式一直谈到风格个性,内容涉及人、事、物、诗、书、画。但是我觉得有一个“神”在统领着我们的课堂内容,这个“神”就是“悟”。(幻灯片出示课题:悟)
如果我们通过今天这堂课思维开阔了,学会一点感悟文学、感悟生活、感悟我们自己的方法,我们的课就成功了。
五、作业:阅读王蒙的《风格散记》,体会什么是自然、幽默、机智、老辣、含蓄、赤诚等风格。
这种思维训练课很受学生欢迎,而且,也真的很能开阔学生的思路,给学生较高层次的收益。
另外,写读后感也是一种很好的扩展性思维训练。学生学完文章再读原著、查找资料,深入思考,写成读后感,这完全是一个思维深广扩展的好方法,也是我常用的方法。
三、 疑性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那么我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双向质疑:不但老师要向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的能力。”本学期开始,我每课都给学生十分钟提问的机会。学生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把自己的独到理解设置成问题,
例如,讲授《爸爸的花落了》时,学生李晟为难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爸爸的花落了,却只有“我”一个人意识到长大了?至少说出三点理由。我说,你的问题只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可他固执的要求老师要比同学多考虑几个方面。于是我绞尽脑汁,从爸爸、弟弟妹妹、和“我”的角度各找出一条理由,他才满意。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这种思考很可贵。
讲授《苏格拉底之死》时,在自由提问时间里,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苏格拉底临死前嘱咐他的弟子克里托要还医神一只公鸡? 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马上来了灵感似的问:“为什么还公鸡而不是母鸡?”同学们哄堂大笑,都以为他扯淡,我当时也笑了说可能是一种风俗。课后,越发觉得这个问题有意思,于是上网查找资料,不查不知道,这其中还真有学问。原来公鸡能报晓,古人便认为公鸡是太阳的神使,有神力,用它祭祀才有效果。另外,古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母鸡会生蛋,因此人们舍不得用它祭祀。
“世事洞明皆学问”,永远不要耻笑学生的问题傻,不要浇灭他们思维的火花。课上能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留作课题研究是很好的方法。我期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开明一些。
《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过程中,班长石瀚同学对文章结尾提出了质疑:“斑羚飞渡震撼了狩猎队员,镰刀头羊沉着、镇定、勇敢、智慧,它成功地指挥了斑羚飞渡,是个大英雄,应该写狩猎队员满怀敬意为镰刀头羊闪开一条生路。”石瀚话一出口,就遭到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抨击,觉得镰刀头羊不会也不应该接受人类的恩赐,那么多老斑羚都死了 它不能苟活。吴桐说她有一个更好的结尾:狩猎队员被震撼了,满怀崇敬地给镰刀头羊闪开一条路,镰刀头羊轻蔑地望了一眼,转身毅然决然地走向那一片灿烂。那会使人类惭愧,猛醒。
我觉得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真的思考了很多问题,他们真的开始懂得文学了。
四、 转换性思维方式
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另辟蹊径思考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写春天,学生就写燕子归来,小草发芽,花红柳绿。一写秋天,学生就写树叶金黄 ,大雁南飞,果子成熟 ,稻谷飘香,农民丰收。总脱不去前人的影子,写不出新意。不是这些不能写,而是要加进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写,去写一写新发现,新感觉。如何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动起来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聪明起来,思维先变通,在作文的题目上下功夫,设置一些非得个人去感受,去思考,否则无法写好的题目。比如《秋韵》,比如《倾听春之声》。这样的题目难写,那么,就去耐心细致地上好作文指导课,指导学生利用联想想象和通感等方法,转换角度想问题,不但新颖,还往往会产生诗意的美感。
附:《倾听春之声》教案:
教学目的与重点:指导学生感悟春天的生机活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侧重从听觉角度观察春天的特征,并细腻的描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讨论:你能倾听到哪几类春之声?
——明确:倾听到这个春天里来自自然界的声音
倾听到这个春天里来自人类心灵的声音
倾听到这个春天里来自社会的声音
二、讨论明确“倾听的方式”有哪些?
1.倾听听觉感受到的真实声音
2.借助联想想象扩大微弱的声音
3.借助联想想象赋予事物适当的声音
4.借助联想想象跨越时空倾听前人颂春的诗文和音乐等
三、例举四类倾听方式“听”到的声音:
1.倾听听觉感受到的真实声音:
冰凌融化 冰层断裂
春雷乍响 春风习习
春雨淅沥 燕声呢喃
------
2.借助联想想象扩大微弱的声音:
小草破土 嫩叶张开
花儿绽放 风筝漂浮
白云舒卷 风行水上
筋骨舒展
------
3.借助联想想象将视觉 触觉 嗅觉感受 转化成听觉来描写,赋予事物适当的声音:
阳光是春天爱的语言
阵阵清香是花儿心灵的絮语
心灵拔节的声音
------
4.借助联想想象跨越时空倾听前人颂春的诗文和音乐等
乐曲 <春之声>
诗词 <春江花月夜>
<钱塘湖春行>
< 咏柳> <春晓>
------
5.看一组春天的风光图片。
6.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个性化作文《倾听春之声》
本次作文出人意料的精彩,我想使师生都转换了思维方式的结果。
附学生作文片段:
片段一:春天的第一个声响是水珠滴落的声音,那是融化的冰凌,融解开冬天的肃杀,在那水珠落下的地方幻觉一样展开一片绿色,延伸到地平线拓开一片新的天地。与其说那滴落的是水,不如说是液体的光,发出那一声唤醒世界的叮咛后就不复存在,人们叫它“春意”。
我不想在眼前展出一幅陈词滥调的画面,再在耳边听到老生常谈的声音,而草长莺飞的水墨画,也许只能出现在童话和梦境里。我很少离开城市,而城市里的春天是不会有剪尾的小燕儿在绵绵细雨中穿行,戴着斗笠的老农在田里插秧的。我能听到的总是单调的声音,滴答,滴答,从管道里流淌下的温暖的证明。(一年十二班 吴桐)
片段二:早晨拉开窗帘,阳光面带微笑“哗”一下把自己一身的温暖灿烂倒进屋子里,仿佛在向你急匆匆地宣布春天的到来。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忽然发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了一冬天的云彩都四散开,独自在空中跳起了芭蕾舞,轻佻的舞姿伴着欢快的步伐在人们眼前一晃而过,顽皮得完全像孩子。(一年十一班 顾梦园)
再比如写自己童年生活的作文,学生大多不去回想自己童年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总是瞎编,那么,我就让学生回去找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去讲他们记忆中的你。 然后以《听 讲那过去的故事》为题,写学生们真实的童年生活。大人记住的绝对是最有趣,或最危险,最顽皮,最智慧也最真实的故事。于是,这次作文我读到的是每个人自己最个性化的童年生活。受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的启发,我把学生本次的作文编成文集命名为《蜘蛛网落花》还写了几句题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堪人怜。吐得游丝布经纬,网住落花不入尘。”
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资本,它会不断的增值,带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