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的语文课,我又与我的这批学生一起走进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导入新课后,学生自读课文,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投入的样子,我轻轻地问道:“读完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你最想用哪个字?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美”,而后再读文思考,究竟哪美?从而引出“草原景美,人更美”。没想到,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的答案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应该是‘绿’。”说实话,当时我真的感觉有些意外。因为以往上这课时,学生只要举手回答的,几乎没有不是“美”的,在我这好像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绿又何尝不是美呢?让他说说理由,然后我再引吧。”我在心里暗暗想到,然后微笑着对她说:“为什么?把你的理由说一说。”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不就是说很大范围内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就像只用绿色渲染……到处翠色欲流……不都表明草原的特点是绿吗?”说完一脸阳光的看着我,好像正等着我的表扬。为什么非要孩子说出我心中认同的美呢?绿是孩子给草原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可,《课标》中不也强调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的个性化理解吗?我干嘛要纠正引导呢?想到这,我亲切的对孩子们说:“是呀,步入草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绿的确是草原的特点。”
或许是我的及时鼓励给了学生自信及新的启发,教室里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带给了我一次次惊喜。
“我觉得是‘大’,你看‘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不是大是什么?”
“我给他补充。‘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也能看出草原大。”
“是‘恋’。我从‘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看出来的。”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见解。
这时,又一名孩子站了起来,说出了我心中最开始在意的那个“美”字,可是他的理由却又不是文章写景的第一自然段,而是“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话音刚落,另一名孩子抢着补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一句中‘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描绘出了一幅多美的景象啊!”
“我觉得是‘情’,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情……”面对孩子们的解读,我没有评论,只是静静的听着,收获着这意外的幸福与快乐。
记得在一本书上曾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当孩子的答案与你所想不相符时,一定要追问个为什么?也许就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延时评价。回想这节课,正是因为尊重学生延时了评价,才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这样多元的解读,才让我有了这样厚重的收获。
感谢尊重,让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校 李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