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生活在孩子们中间

2011-05-19 浏览量:2850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育随笔>教学资源

吉林市教育学院     隋红军

    题记:做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学生,记忆中留下最多的也是学生。生活在他们的中间,便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娓娓道来——也许,这就是为师者所能给自己留下的最值得珍藏的生命的痕迹吧!

(一)我是小于的同桌

    小于,男孩儿,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品性好动,自由散漫且无所畏惧。据称,其曾公然敬告家长,如再对其“无礼”,便要离家出走。即便在学生处那儿亦有一号,此等人物不可不谓小有名气。

“不幸”的是,他却曾栖身于五年二班,时为班主任——也就是我的同桌

记得小于最初给我的印象,不说其它,单说不求进取就让我先是头痛了几天。无论你怎么问他,或是叫他承担点儿什么,他的答案总是唯一而明确的“老师,我不行,我不会”。慢条斯理的语调,一脸似笑不笑的表情,给你留下的就只有无奈,无奈中我渡过了一周。

第二周开始,全程陪读,小于成了我的同桌。于是,忽然间觉得关系密切起来,主要表现是课上我经常提醒他听课,当然也时不时的与他一起开小差儿,溜号以闲聊,或者是我批改作业他监工,顺便也参观学习一番。如此一周已不再是我把他当成同桌,而是他也从心里把我当成了同桌。而且,闲暇时,我还找到了对付他的一个绝招——“抓痒”,让他来个乐不可支。于是,每次他都“心服口服”,且非但不把我当作对头,反而为有“我”这样的同桌而引以为荣。当然,这其实都是“玩”出来的,也许你会不信。

第一次让他办事是去借纸,开始是推托,可是现在在我面前他是推不掉了的,只好照办。不过出乎意料的是途中偶遇本班二员女将,毅然将任务横竖包揽过去,结果小于堂而皇之的脱了责任。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放学后的清扫,连小于在内共有五人在场。可以说任务交给除小于外的任何一人都不成问题,但我偏偏就交给小于,还单独嘱咐他如何领大家干好活。他当然又推托,言下之意是没人听他的,而不是不干。我就面授玄机:领头干,影响他们——一刻钟后我回来复查,除了小于还在边叨咕边扫地,其他人都杳无踪影,看来是没影响成。不过最关键的是小于还在,而且在干活,所以,我觉得同桌不错,够意思!我说,他就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周多同桌生活的经历中,小于够意思的事还真多,课上说话少之又少,因为我后来很少理他;无事可做时也少之又少,最次也能看看我批改日记,算是长进。如此等等,当然,我这个作同桌的也是很负责的,很够意思的,他不喜欢都不行。

不过我也有令同桌伤心的时候,那是一次谈话,几乎就是伴着他伤心的泪水进行的。说真的,第一次见他这样——据说班里的同学见到他哭的也绝无仅有。可是,给人批评哭了吧,还得哄人家,别人是“促膝长谈”,我是搂着小于的脖子在桌子上“促头长谈”,一个很伤心的样子,一个很激动的样子,不知有没有同学看到。后来有学生问我同桌“小于你哭了?”“你怎么哭了?”我听了大叫:“忙你的去,刚用药水儿洗完眼睛。”

(二)为小张保密

小的时候就曾经学会为自己辩解:“这是看不着拿。”大概皆因虽然那个时候小,也还是懂得,倘若被冠之以“偷”一类的称谓的话是一件不知要有多么丢人,或者说没有面子的事。所以做老师那个时候,我便非常的能理解那些孩子在“看不着拿”了之后要想能克服不怕别人说他是“小偷”的危险而承认自己的一时之错有多么的难!况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经历过孩提时代的我们,又有那个不曾“看不着拿”过或者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唯其如此,已经成为老师,同时也是长者的我们,要保护这些幼小的心灵避免伤害就越显尤为必要。要相信,孩子无错,真的,所以我不是认为“偷”东西,不,应是“看不着拿”东西的孩子是坏孩子,是不可以原谅或者是必须要抓住后狠狠批评而后快的。

正因为如此,我为小张保密——小张是另一个班里属于有点特殊的孩子。

当小张一脸坚定的表情仍然说钱是他的;当小张在我说要打电话核实钱的来源时还要编谎说钱是他捡的,并且将时间、地点详加描述而心存侥幸的时候,我尽管已经确认了就是他“看不着拿”的,但我仍然在想着要怎样保护他而不是先来个大“批斗”,逼他现出原形,进而“臭名远扬”。因此,当我最后面对他还是真诚地劝他鼓起勇气承认错误,并告诉他知错就改的勇气远胜于“看不着拿”的错误是令人,特别是令老师佩服的时候,他沉默着——我从他的脸上,从他的眼中读到了动摇,读到了正在昂扬的正气。于是,我不失时机地保证,我会为他保密,坚决不泄露与此事有关的只言片语(当然,事后我也是守了我的诺言的),他终于有眼泪溢了出来,一瞬间就顺着脸颊滑落到腮边,最后滴在衣襟上——形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水迹——情感的大堤一旦被冲决,勇气便十倍百倍地迅速长起来——“老师,钱是我拿的!”

足够了!真的足够了!

我当然不能保证小张从此以后就一定不再“看不着拿”,但肯定可以让他从“知错就改”的心灵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得到一种经验,以使他懂得这么做是错误的,以使他今后能有更大的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三)“阿文”的故事

 “阿文”是又一个班里算是比较普通的那种孩子:偏胖,一米四十多的身高却大约有足足一百一十余斤;四方大脸,特别是那一双又大又厚的耳朵,一看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福相”。

如果说“阿文”这样的称呼能够算作是绰号的话,那么我这个当了十余年教师的“老牌儿”班主任可是要成为给人家起绰号的大王了,不过幸好我的这些称谓到目前为止,还都算是比较受欢迎。

阿文在学习上似乎就少了几分“福气”,却多了几分“懒气”。如此习气的孩子的学习状况到底是怎样,我自不必一一细说,但毕竟他还是凭了他的那点聪明而没有成为班里的最末等。

阿文的变化要说该是打从我叫他“阿文”开始的。具体的进步当然也不好用什么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反正他是变了,变得懂事了,也变得积极了,那种向上的劲头里面怎么也找不到一些“懒气”了。以至于他的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大幅度地提高,提高得令我有时都难以置信,但我还是信了。

最后还要说一说叫他“阿文”是怎么开始的。其实最初我是叫他“小陈”来着,也很亲切的,可叫了一段时间我却探知我所以为还不错的称呼,阿文却很不喜欢。也许是他觉得这样的叫法把他叫大了?或者是叫“小陈”可能多少缺乏“帅气”?没有明星的感觉?总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把这个问题放在了桌面儿上。

聊着聊着,我就叫他“阿文”了——真是不记得当时是怎么想的,只记得征求了他的意见:“叫你阿文如何?”“……还挺好听……”这样便叫开了,连同班里的其他同学,阿文成了“名人”。

这以后,阿文便总有话与我聊,内容当然很全面。

这以后,我便经常在家里接到阿文的短信,我就回,很有意思……

 

后记:故事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是该写“反思”还是写“后记”,稍作斟酌,觉得还是用“后记”更为准确,因为回忆这样有趣的故事我实在不想涉足任何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我只是想告诉我亲爱的读者,我们需要为孩子们——任何一个孩子,为他们打开一扇窗,一扇心灵的窗子,而后努力让清晨里最明丽的阳光和最新鲜的空气能弥漫整个心灵。

因此,在记述完“为小张保密”那个故事后,我还曾经定下这样一句话:写此文时,大概小张已在梦中了,我祝他在一个好梦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