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李茁:关注细节,培养语感

2011-06-03 浏览量:3224

长春出版社>语文>教育随笔>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这些语言文字大师的话语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时时关注,有效利用各种时机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生成中积淀语言,在积累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 联系实际,呈现生活多元色

 

在学习《紫色的小花》(长春版国标教材3年下)一课即将下课时,有一名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疑议。“老师,我觉得这个地方需要改一改。”

改课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望着她坚定的目光,看着她充满自信的神情,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何不听听她的观点。

“我觉得第七自然段中‘一会儿,紫色的天空慢慢变白了,成了鲜红色的,然后又成了粉红色的,天蓝的’这句话后面的句号应改为省略号。”

话音刚落,教室内响起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我在海边看过日出,从天亮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中会出现很多色彩。要是用句号,那不是说日出前天空中只出现过这三种颜色吗?”

她能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自然景象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很好,说得也有些道理,我问大家是否同意她的观点。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有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认同了这个省略号;有的怔怔地看着我,想从我的表情中捕捉蛛丝马迹,还有的学生紧皱眉头沉思着……

正要开口,陈欣然高高举起了手:“老师,这个省略号可以加,但是……”

除了句尾还能加在哪?同学们疑惑地望着她,不知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日出时天空的确会变幻许多颜色,所以我觉这个省略号应该加。但最终是蓝的,而后不再变了,所以省略号应该加在粉红的后面,句末仍然是句号。”

我琢磨着她的话,觉得她改得更有道理,这样一改的确可以让读者想象到日出时天空中不断变幻的美丽色彩。孩子们面面相觑,恐怕他们也没想到这两个同学会改课文——课文一向是用来学习的,怎么能擅自改动呢?另外大家还想看看我的态度吧。

“请你就这样着读一读吧!”我点点头,热情地鼓励她。

“一会儿,紫色的天空慢慢变白了,成了鲜红色的,然后又成了粉红色的……天蓝色的。”小女孩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教室里回荡着,日出时天空中异彩纷呈的景色仿佛在眼前变幻。

我又惊又喜,没想到小姑娘对课文的改动是那么成功,而且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学生把语文学习与已有的生活相链接,对教科书产生质疑,经过思维的碰撞,得出新的答案。一个省略号不仅把日出时的天空变得瑰丽异常,也使语课堂愈显思维的灵动。过去,我们已经在自己、也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不容质疑的想法:课文就是经典,课文的特点就是文质兼美,课文就是要你来学习的,你无权,也无能力进行修改!但从今天这节课看来,孩子们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他们已经不再迷信所谓的“权威”,他们敢于向一切发起挑战。这种自信,这种勇气,是最宝贵的东西。

 

二、推敲文字,读出语言韵律美

 

同样是这套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一串快乐的音符》的第三自然段:也许是一个音乐家用提琴奏出了他们;也许是个初学琴的女孩子在键盘上弹出了他们;也许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用短笛吹出了他们;也可能是小男孩走在田埂上,用轻快的口哨吹出了他们……如果按动宾词组搭配看,这段话没有什么缺陷。但是两次用到动词“吹”,显然属于用词重复。因而上课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段话,用修改习作的方法来学习,学生很快找出两个“吹”的出现属于重复现象,应推敲语言。先是分组讨论,然后全班选出最优方案,于是全班学生的语文书中,这一段的四个动词就变成了“拉、弹、奏、吹”。

 

三、把握整体,感悟课题多重义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文章从整体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培养成丰富的语感。

教学《多彩的夏天》(长春版国标教材3年下)一课,初读课文时,有两名学生提出疑问:“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提到‘夏天是多彩的’,为什么文章题目仍然是‘多彩的夏天’?这两个‘多彩’是不是重复、矛盾了?”

面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即解答。因为此时学生刚刚熟悉课文,只是在用生理视线——眼睛在读书,并没有让心理视线,即心灵视线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调动多种感官,熟读精思,体味消化,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画卷,在学生头脑中活动起来。于是,夏天的炎热与凉爽交替,多姿与多彩相伴,处处皆游戏,时时都快乐。

由于主体进行了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于是,学生领悟到两个“多彩”的不同含义。第二自然段的是“多彩”是讲明夏天是万物拼命生长的季节;部分果实成熟的季节;人们衣着鲜亮的季节。因而,这是颜色的季节,怎能不多彩多姿?而题目中的“多彩”则是说夏天的生活闲适惬意、多姿多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若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章,感悟语言的精髓,领悟到生动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感情。那么,不仅夏天是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也将会更加生机勃勃。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语言,培养语感的凭借,但不能完全把它奉为真理。教材本来就是文学作品。它既留有空白需要读者靠自己理解或用想象填充,又可能有文字的缺憾,需要师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时,咬文嚼字,精读细品,使其无论在语言表达形式,内容上日臻完美,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而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