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尝试成功自古无——
归纳这一“诗群”,主要的依据1920胡适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在“尝试”的名义下,“五四”运动前后如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俞平伯等诗人,都尝试进行新诗创作。代表诗人:
1. ,安徽绩溪人,新文学运动倡导者之一。1920年出版诗集《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早在1916年夏秋留学美国期间,他就开始试作白话诗。1917年2月,胡适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胡适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他自己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新诗集《尝试集》。集名则取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反面的意义而题的。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尝试集》的题材内容可分为四种。
一是写景诗。写云淡天高的秋景或写夜的景观和雾景、雪景,均信手写来,颇具细致奇异之处和至美境界,衬托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艳羡之情;二是赠友诗。诉说友情,回顾友情的昔日畅快悲苦或酬答友人,三是政治诗。这类诗或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或表达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或表达作者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内容均积极向上;四是爱情诗。总的说来,《尝试集》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鸽 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
一 |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2. (1889—1934),本名刘寿彭,又名刘复,江苏江阴人。著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等。
他早年和周瘦鹃、程小青、赵苕狂、袁寒云一班“礼拜六”派在一起,本来不过是个上海滩的文士。但他天才高朗,见解超卓,认清了世界潮流和文学的趋势,便投入陈胡革命团体里。成为新文学界偶像之一了。
天上飘着些微云, |
啊! |
教我如何不想他? 野火在暮色中烧。 |
一九二○年九月间,他留学英国伦敦时写的。全诗共分五节,无论 在意境的创造上,还是在新诗的诸要素(节奏、音韵、旋律等),不仅较《相隔一层纸》又进了一层,而且在现代新诗的形式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首诗可以说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因此,它受到了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垂青。得以谱曲而流传海外。
3. (1900—1990),本名俞铭衡,生于江苏扬州。著有诗集《冬夜》、《俞平伯诗全编》等。
刘半农是诗体多样化和平民化道路的热心探索者。他率先对白话诗进行大胆的尝试性的"革新",尤其是"在诗的体裁上",他主张"翻新花样",他写了大量的有韵诗、无韵诗和散文诗等,还曾仿效故乡江阴的民歌而创作了《瓦釜集》。其处女作《相隔一层纸》以鲜明的对比揭示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颇为人称道。这一类诗篇还有《车毯--拟车夫语》、《卖萝卜人》、《一个小农家的暮》等,它们为作者赢得了"平民诗人"的美誉。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刊物《诗》月刊。他的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抒发对故乡山光水色的眷恋和对亲人挚友的思念,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闲愁情调。他很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达新意,融旧诗的音节入白话。
山居杂诗
一 留你也匆匆去, |
三 |
有犬吠声破那朦胧。 一九二二年一月六~八日杭州山中 |
二、今生只为莲台笑——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著名的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由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等人发起。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他们把“为人生”作为文学主张。
1. ,原名谢婉莹,福建闽候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等。
她是文学研究会最早被发展的少数女会员之一。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小诗"派的主要代表。小诗是一种深受日本俳句和泰戈尔的短歌《飞鸟集》的影响而形成的自由诗的新体式,是一种短小的即兴式的以凝练含蓄寄寓美丽隽永情思为特点的哲理诗歌形式。冰心早在1919年就开始写小诗,她的诗集《繁星》、《春水》代表了当时小诗的最高成就。
《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两部诗集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魂,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短小而意味深长。在艺术上,冰心的小诗都写的清新隽永,往往能以诗人之心和哲人之眼从普普通通的事物中揭示奥妙的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形成了她作品纤柔、清丽、蕴藉的艺术风格。因此,她的小诗发表以后,一时模仿者接踵而至,以致形成一派,称之曰"冰心体"。虽时或理胜于情,但毕竟使初期白话诗颇为直露的说理倾向有些改变,打破了"胡适体"白话诗停滞不前的局面。
2. (1885-1967),浙江绍兴人,“五四”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和散文家。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写新诗开始的。
周作人的第一首新诗《小河》于1919年2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一首完全摆脱了旧诗格律的自由体新诗,是一首诗体大解放的代表作,对后来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胡适称之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同时受到郑振铎、康白情、朱自清等的一致赞扬。
小 河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生的高,能望见那条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
在艺术上,周作人的诗朴实无华,冲淡自然,不讲押韵,只重"自然音节",完全没有旧体诗词的痕迹,真正彻底打破了旧诗体创作束缚,是地道的自由体诗。但他的大部分诗写得过于自由,有较重的散文化倾向。
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 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继文学研究会之后我国又一个重要新文学社团,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
代表诗人: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使用的笔名。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有实业家手腕的精明商人,母亲是一个宦官人家的女儿,禀性谦和,爱好诗词。郭沫若童年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唐诗,她称母亲是自己"真正的蒙师"。
1916年夏秋之际,郭沫若在日本因受泰戈尔式的无韵诗的启示,他产生了创作新诗的欲望,写出了他最早的新诗《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居异邦的郭沫若受到了这股突起的狂飙的猛烈冲击。惠特曼的《草叶集》那种汪洋恣肆的诗风和奔放不羁的自由体,给了他"暴风雨般的煽动",于是,"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他的诗出现了一个创作的"爆发期"。他的第一个诗集《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即写于这个时期。1921年7月,创造社在日本正式成立,这是郭沫若是它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创造社成立前后,郭沫若曾三次回国,祖国的现实黑暗使他在日本时期对"五四"中国的美丽憧憬和企图以个人反抗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归于破灭,诗集《星空》便是诗人心灵受到创伤而又渴望继续奋斗时留下的诗作。。
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有《女神》、《星空》、《前茅》、《瓶》和《恢复》等诗集。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式。《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收入《女神》第二辑的30首自由体诗,包括代表作《凤凰涅磐》、《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明显地有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三编收23首作品,大多是小诗。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及"五四"之后的作品。诗人受外国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晰的格调。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凤凰涅磐》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女神》的代表作。它以激昂的情绪反映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诗人用"凤凰涅磐"象征着我们祖国的再生。作者熔化中外关于凤凰的神话传说于一炉,赋予新的内容,创造了象征旧中国毁灭和新中国诞生的凤凰的形象。凤凰是祖国的形象,"凤凰涅磐"这个命题就是表示中华民族要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烈火中获得新生。凤凰也是诗人自我的形象,凤凰的忧愁、痛苦和自我牺牲的决心,也正是诗人所抒发的自己忧国忧民的激愤和准备投身革命烈火化为新我的决心。这个"我"的形象又和"五四"时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形象交织在一起:"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诗人同祖国和人民溶合为一,因此,诗人的抒情便反映了时代精神。《凤凰涅》由《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组成。
凤凰涅槃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比鸟殆即中国所谓的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序 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 |
凤又啄, |
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922年4月,汪静之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成立湖畔诗社,专门致力于爱情诗的创作,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
代表诗人:
1. (1902-1996),安徽绩溪人。1922年8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蕙的风》,以其大胆热烈天真烂漫的爱情诗给封建礼教以强大冲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1927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寂寞的国》。
汪静之的爱情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毫无顾忌的直接袒露男女之间的倾慕和爱恋,完全蔑视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自由放纵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青春爱情。从这爱情的歌唱中,相当真切地反映了“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相对于"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的古代文人诗而言,汪静之的爱情诗,也是诗歌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开拓。而且,为男女爱情在诗中争得了地位,把追求"有灵魂底拥抱,更望有肉体底飞舞”(潘漠华《春的歌集·恋诗篇》),作为合理的、自然的、健康的行为,还要化为美的歌声来咏唱,这更成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的一部分。由《蕙的风》引起的论争中,鲁迅、周作人等给予封建观念有利的批驳,推动了文学上的思想解放。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
雅洁的蝶儿, |
2. ,(1903—1976),浙江义乌人。有诗集《真实之歌》、《灵山歌》、《雪峰的诗》等。
孤 独
哦,孤独,你嫉妒的烈性的女人! |
汪静之和其他湖畔社诗人的诗艺术还是比较幼稚的,似乎还不善于提炼,艺术手法也不多,它是靠直率表达感情,产生一种稚拙的美、粗朴的美来打动人的。
五、拣尽寒枝不肯栖——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新月派”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系统的理论主张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923年,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陈西滢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月社,由于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倡导格律诗写作,“新月派”遂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新诗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以《新月》月刊和1931年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汇集了后期“新月派”的诗人群,新加入的有: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诗的主要精神有两个方面:一、诗不能没有一定的格律这形式上的要求;二、新格律诗的"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并不是简单的把诗切成"方块式"、"豆腐干式",而是要在诗体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又要在这个前提下允许有一定限度的自由变化。
代表诗人
1. (1897-1931)字栖森,浙江海宁人。他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从1922年自英国留学归来开始,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身亡,共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以1927年为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收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两集中的前期作品,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 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四)对大自然的歌颂。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在他的不少诗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再别康桥》与《康桥再会吧》都是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收在《猛虎集》和《云游》两集中的后期诗作,虽也有一些不乏积极进取的篇什,如《拜献》、《在不知名的道旁(印度)》,技巧又趋于圆熟,但大体来说,思想的矛盾又历历可见。徐志摩的诗弦上没有了昔日的乐观进取,而代之以失望、悲哀、颓废的哀调。如果说此前的徐志摩还敢于冲入"黑绵绵的昏夜",那么,此时的徐志摩就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了。正因为如此,茅盾在《徐志摩论》中又把这位中国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同时说成中国资产阶级的"末代的诗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怀疑、彷徨、颓废更加重了,到后来在激烈的阶级搏斗中,他在政治上更加迷惘,只能喟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了。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徐志摩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沙扬娜拉》一首重复地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不仅写出日本少女礼貌谦恭,而且使人感受到那依依惜别之情。《再别康桥》开头更是把那柔和、优雅的情致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是靠音尺的整齐,二是靠押韵产生的回环之感,三靠复沓,三次使用"轻轻的",几乎使全诗都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的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爱的灵感》长达396句,《沙扬娜拉》只有4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字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明丽,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了七个比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2. ,(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1927年间,诗集只有两部:《红烛》(1923)和《死水》(1928)。1931年发表的长诗《奇迹》是其诗歌的封笔之作。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新诗杂话·爱国诗》)。
他的诗歌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们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念的"家"与"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他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孤雁》中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对那吐出"罪恶的黑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了解。《洗衣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含着对同胞的同情与尊敬。
三、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和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发现》、《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他一面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陷于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啼泪泣血的呼号:"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热烈地向往着祖国的未来,在《一句话》里发出殷切的呼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袒露出深处书斋却心连广宇的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闻一多的诗歌,还有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然的赞美,流露出做一个"艺术的忠臣"的心曲,但很快就从"诗境"步入"尘境",最后以被反动势力的暗杀谱就了一首最伟大的诗。
闻一多提出诗的新格律诗理论美,即音乐美、绘画、建筑美。就闻一多的全部诗作来看,第一部《红烛》多为自由体,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唯美主义的印痕;第二部《死水》则诗风明显变化,转向格律体,颇具新古典主义倾向,而现实主义精神尤有增强。《死水》集以其新格律体的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在新格律诗的创造上,闻一多最费心血,不但成果卓著,且对整个格律诗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徐志摩说他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猛虎集·序文》)在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朱湘(1904-1933)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新月派中最讲究诗的形式美。他的代表作《采莲曲》描绘了一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情景,诗中"人样妖娆"的荷花与采莲少女互为映衬,使全诗呈现出非常古典的美。此外,在"新月派"诗人中,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等都曾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补充的是,在"新月派"时期不太引人注目的卞之琳,由于其后来非凡的诗歌创作业绩,业已蔚然成为一代杰出诗人。
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象征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派别,有其基本的而又是独特的艺术个性。象征诗不像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现实进行客观描述,也不像浪漫主义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它是主张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它是用人的感受与自然物象契合的表现形式,来展示个人平凡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复杂变幻的心态。
象征诗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以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出版为象征诗的起点。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李金发介绍到我国,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和戴望舒等人。这种流派在我国兴起,一方面它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情绪的产儿。另一方面,它也是新诗发展过程中针对自身现状和弱点所进行的一次新的探寻和开拓的必然结果。当读者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平直和低沉感到不足的时候,李金发等人的象征诗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但由于象征诗过于晦涩难解,为时不久就显出其冷落景象来了。象征派诗歌虽然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起过一定历史作用,但因为它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脱离群众而不可能成为新诗的主流。
代表诗人: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县人,早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并开始创作白话新诗。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在初期象征诗派(有别于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的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大都歌咏爱情、礼赞自然、描摹异国风情。李金发的象征诗以深沉低哀的情调吟唱出了那一时代部分青年内心的苦涩,折射地控诉了造成这种苦闷忧郁的时代,并且他"拿来"异国的诗歌种类,丰富了我国新诗的园地。但毋庸讳言,李金发的诗中带有逃避现实颓废绝望的情绪,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另外,过于欧化的句法和文白夹杂的语言以及他诗中的某些代词指代不明,一些意象的象征义也难以解读等,都说明了李金发诗在艺术上的缺陷。
七、丁香空结雨中愁——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诗坛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现代派"。该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1932年5月,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而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影响深远。
“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其追求所谓"纯诗"的艺术观,这在戴望舒的《论诗零札》一文中有比详尽的阐释。《论诗零札》共17则,探讨的是"象征派"、"意象派"等的艺术主张,也就是所谓"纯诗"的美学观。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的创作基本上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其次,孙作云在《论"现代派"诗》一文中认为,"现代派"的诗 在内容上"横亘着一种悲观的虚无的思想,一种绝望的呻吟",如戴望舒的《我的素描》、《夜》,何其芳的《季候病》,金克木的《生命》和张君的《肺结核患者》等。换言之,“现代派”的基本特征之二,即其作品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当然,"现代派"之所以在中国新诗史上享有如此殊荣,我认为还是"现代派"在形式上突破了"新月派"的所谓"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戒律。在形式上,“现代派”更接近于我国20年代出现的"象征派",但对“象征派”神秘的内容和晦涩的诗 风却有较大的突破。总之,“现代派”在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应该说给当下诗坛的"第三条道路写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代表诗人:
1. (1905-1950)被称为"现代派"的领袖,早在1928年就以《雨巷》一诗名噪一时。不久,戴望舒找到了新的诗学要素,创作了《我底记忆》,此诗在"意象性"方面的探索取得极大成功,堪称典范之作。值得指出的是,戴望舒诗歌作品的象征体系完全是东方式的,如丁香、蔷薇、百合、花枝、残叶、晓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构成了戴望舒诗中特殊的意象符号系统。归纳起来,戴望舒的主要作品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和《灾难的岁月》(1948)等。另外,1936年由卞之琳(19102001)的《数行集》、何其芳(1912-1977)的《燕泥集》和李广田(1906-1968)的《行云集》合成的诗集《汉园集》,业已成为"现代派"的经典之作。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
像梦中飘过 |
2. 。
有《预言》诗集,他本是新月派诗人,因常在《现代》上发表诗作又被人视为现代派。他初期的诗受西洋浪漫派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感伤和悒郁,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砌 虫
听是冷砌间草在颤抖,听是白露滚在苔上轻碎,
垂老的豪侠子彻夜无眠,空忆碗边的骰子声,
与歌时击缺的玉唾壶。
是啊!我是南冠的楚囚,惯作楚吟:一叶落而天下秋。
撑起我的风帆,我的翅,穿开日光穿过细雨雾,去烟波间追水鸟底陶醉。
但何处是我浩荡的大江,浩荡,空想银河落自天上?
不敢开门看满院的霜天,更心怯于破晓的鸡啼;一夜的虫声使我头白。
周伯乃在他《中国新诗之回顾》里说:“现代派的诗,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象征派的含蓄,但没有象征派的神秘幽玄。它具有古典主义的典雅、理性,但没有古典主义的刻板。它有浪漫派的奔放、热情、但没有他们的无羁、狂放。所以现代派的诗,是集前辈诗人所长的综合表现,它具有古典主义的理性,也有象征派的暧昧,和浪漫派的热情,这是现代派的诗的最大特质。”
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七月诗派”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也就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一个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诗 歌流派。该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期刊)和"七月诗丛"而得名。当时汇集到《七月》周围的有已经成名的诗人如艾青、田间等,而更多的则是刚刚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1981年绿原、牛汉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诗集《白色花》。"七月诗派"的遭遇和"中国新诗"派颇为相同,由于该诗派大多数成员共同的创作倾向,即这些诗人们的作品几乎都有着"表现人生斗争中的痛苦,和通过痛苦斗争去争取光明的严峻的,甚至是苦涩的基本色调",再加上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主张,而使得"七月诗派"的诗 人们在40年代就曾受到属于"政治"意义上的比较严厉的批评。进入50年代以后,"七月诗派"除了胡风、鲁黎、绿原、牛汉、胡征和作为诗歌理论家的阿垅外,其他诗人都很少再有新作问世。
代表诗人:
1. (1910-1996)是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是“七月诗派”最具典型意义的杰出代表。艾青1933年发表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标志着诗人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融入了民族生活的骨髓之中。其他作品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则使他成为文学史上的享有崇高声誉的“土地的歌者”。当然,艾青作为大诗人,其长诗《向太阳》和《火把》无疑属于纪念碑式的作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主题在这两首长诗里表现得最为深刻和强烈。总之,作为20世纪中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大师级人物,艾青的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主张“极大地开阔和拓展了处于历史演变之中的现代诗学”。
2. 田间(1916-1985)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3.牛汉(1923-)的《华南虎》
九、雏凤清于老凤声——
“中国新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围绕在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而形成的重要诗歌流派。其中辛笛、穆旦、唐祈等30年代就开始写诗,而其他诗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唐、袁可嘉等基本上都是在40年代中期才开始他们的诗歌创作生涯。这个诗派的诗人本来有可能成为进入50年代以后诗坛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当时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使得这群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在50年代前期都先后从诗坛上隐失。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九叶集》,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九叶派”或“九叶诗人”。当然,作为"中国新诗"派,实际上还包括了聚集在这两个诗歌刊物周围的更为广泛的诗人群。
代表诗人
穆旦(1918-1977)是“中国新诗”派最突出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观念的“现代性”转变是在1942年。所谓“现代性”,一般是指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递进、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穆旦灵活的、常带戏剧性的诗 歌语言显然深受艾略特、尤其是奥登十四行诗的影响,如他最为人称道并被后来者反复解读的《诗八首》即留有奥登等西方充满“现代意识”的诗人的痕迹。
十、天生丽质难自弃——
郭小川的诗:乡村大道
贺敬之的诗:桂林山水歌
李 瑛的诗:黄河落日/一只山鹰的死
公 刘的诗:哎,大森林
张志民的诗:冷却了的钟声
闻 捷的诗:苹果树下
十一、泪眼问花花不语——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诗人。这群青年诗人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的叛逆和挑战,因此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还很难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和诗坛长期形成的审美定势所接受,几乎不可能在“正规”刊物上发表出来,所以他们就自己创办一些“民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创办的《今天》。《今天》在当时集中推出了“新诗潮”的最初一批诗人,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至于“朦胧诗”的得名,既可以说属于"无心插柳",因为章明1980年8月发表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的主要引例并没有“新诗潮”的青年诗人,而是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也可以说属于"有心栽花",因为阎月君、高岩、梁云和顾芳编选的《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实际上为“朦胧诗”的命名、正名和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2年1月再版这本《朦胧诗选》时,又增补了两位诗人,即食指和多多。一般说来,在这本《朦胧诗选》以外的诗 人就不宜称其为“朦胧诗人”或划归“朦胧诗派”,即使有同类选本将其他一些诗人列入,但因其并非“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应该另当别论。
代表诗人
1.北岛(1949-)作为“朦胧诗群”最杰出的诗人,于1978年12月创办重要民刊《今天》。在“朦胧诗运动”,北岛是最有争议的。他的诗如《回答》、《古寺》、《彗星》、《宣告》、《迷途》等,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怀疑和否定精神,以及对人性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受扭曲的最深刻的沉痛感。北岛的诗歌作品和大诗人姿态提升了百年中国新诗的艺术高度和精神高度。
回 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
2. 杨炼(1955-)的出现,在今天看来无疑使"朦胧诗群"的作品更具"重量"或"含金量"。杨炼是一位擅长创作"长诗"的诗 人,其创作自始至终充满明显的"史诗意识",如《大雁塔》、《诺日朗》、《面具和鳄鱼》以及《大海停止之处》等。总之,杨炼的诗结构复杂,气势磅礴,仪态万千,可以说是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最具“王者风范”的杰出诗人。
3. 食指(1948-)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
4.舒婷(1952-)《致橡树》、《神女峰》、
5. 顾城(1956-1993)的《一代人》、《远和近》、
6.梁小斌(1954-)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7.江河(1949-)的《星星变奏曲》、《纪念碑》,
多多(1951-)在"朦胧诗群"中是一位"直取诗歌核心"的诗人,其《春之舞》、《北方的海》和《四合院》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朦胧诗"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或推进。另外,在"朦胧诗运动"中,的、芒克(1950-)的《阳光中的向日葵》、《天空》等作品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附:
北 岛的诗:回答/古寺/慧星/宣告/迷途
杨 炼的诗:与纸垂直的方向/秋天/镜/大雁塔/诺日朗
多 多的诗:春之舞/黎明的枪口余音袅袅/北方的海/从死亡的方向看
舒 婷的诗: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最后的挽歌
顾 城的诗:一代人/远和近/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芒 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雪地上的夜/天空/葡萄园
江 河的诗:星星变奏曲/纪念碑/追日/回旋
梁小斌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我曾经向蓝色的天空开枪
食 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相信未来
王小妮的诗:我感到了阳光/重新做一个诗人/我没有说我要醒来
严 力的诗:还给我/规律/梦是珍贵的遗产
林 莽的诗:瞬间
方 含的诗:印象
根 子的诗:三月与末日
田晓青的诗:海
哑 默的诗:海欧
黄 翔的诗:独唱/野曽
十二、五岳寻仙不辞远——
严格说来,“神性写作”并非一个诗歌流派,而是一种诗歌写作姿态。之所以将海子和李青松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艺术成就、精神高度和价值取向诸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认真分析海子、骆一禾、戈麦和李青松的作品,我们发现属于“神性写作”这一范畴的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更多的是拷问自己的灵魂,也就是将“灵魂”放在首位,而把带有“实验色彩”的东西如“现代性”、“后现代”之类统统置于次要位置,因此他们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传统”。
代表诗人
海子(1964-1989)毫无疑问是诗歌创作领域的天才,其文学创作开始和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海子创作的大量杰出的短诗,如《亚洲铜》、《印度之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四姐妹》等等,迄今已成为中国诗坛弥足珍贵的经典。李青松(1965-)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长诗《我之歌》上。与其说长诗《我之歌》是李青松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具有相当高度的精神自传,毋宁说是他在孤独和残酷的现实世界里勇于开拓未来、创造历史的灵魂诉求。李青松的长诗《我之歌》共175节,每节6行。与当下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李青松不太重视什么"修辞"、"技术"、"现代性"或"后现代"之类,而是以"绝对精神"抵达中国新诗创作的"艺术巅峰"。如果说海子以其纵横捭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神性写作"的基础,那么李青松的诗 歌创作则因其拥有"至高信仰"而使得"神性写作"这一诗学取向保持了具有相应高度和丰富内涵的历史连续性。除海子和李青松以外,骆一禾、戈麦这两位优秀诗人也可以归入"神性写作"的行列。
十三、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第三代”诗歌运动中,“他们诗群”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探索方面均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诗群”在“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更充满智慧和更具有理性。根据林舟的《“他们”:回到诗歌本身》一文的阐释,我们知道“他们”大体上以1989年为界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还有"固定成员"和"非固定成员"之分。
于坚(1954-)既是"他们诗群"的代表诗人,也是"民间写作"的执牛耳者。他的诗 贴近日常生活,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如《0档案》等。只需深入解读于坚,其"巫气"和"霸气"几乎充盈弥漫他的全部作品,令人更加坚信云贵高原那片使人魂牵梦绕的神秘的土地确实能够孕育出非常优秀的诗人群。
韩东(1961-)也许是新时期以来最“复杂”、最“固执”的诗人,是“他们诗群”和“民间写作”最内行的精神领袖。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的著名命题,是对“朦胧诗群”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有力否定。他的诗歌作品如《山民》、《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等代表了“第三代”诗歌创作成就的最高水平。另外,“他们诗群”中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丁当、小海、刘立杆、朱文等。
十四、台湾诗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作为运动的现代主义诗潮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以纪弦1953年2月创办的《现代诗》为发端,到1956年纪弦发起成立"现代派"为巅峰;第二次是以1959年《创世纪》改组扩版为标志,到60年代末《创世纪》停刊为落潮。在这期间,"现代派"、"蓝星"、"创世纪"是三个影响最大、创作实绩最丰富的新诗流派。
纪 弦的诗:在地球上散步/十月的台北市/窗/一片槐树叶/你的名字
郑愁予的诗:水手刀/如雾起时/错误
余光中的诗:西螺大桥/等你,在雨中/我之固体化/民歌/白玉苦瓜
洛 夫的诗:子夜读信/边界望乡/舞者/金龙禅寺/众荷喧哗
席慕容的诗:
十五、汪国真
还有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及90年代中后期以伊沙、徐江、侯马等为代表的"民间写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以莫非、林童、树才、娜夜、卢卫平、路也、唐诗、刘文旋、马永波、谯达摩等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写作";21世纪初以朵渔、尹丽川、沈浩波、南人、巫昂等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以及以安琪、格式、马策、赵丽华等为代表的"中间代写作"(关于"中间代"是否属于"流派"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中间代"的重要发言人安琪认为可以把它作为"流派"看待,),以谭五昌、滕云、程维等为代表的"新江西诗派";可以说,正是上述新诗流派的薪尽火传,使得百年中国新诗总是不断地居于百年中国文学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