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推荐

教学设计3下-03.02-《清平乐 村居》

2012-03-26 浏览量:4083

长春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年级导航>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大意,感受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展开想象,领悟大意。

教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画面,领悟词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美美地诵读,不仅把我们带入了阳光明媚、无限美好的春日,又让我们仿佛走进了初夏时节,子规声中那烟雨迷蒙、一片繁忙的江南,真是诗中有画呀!在古代文学的宝库里,唐诗宋词并称双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看老师板书,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读到村居不由得就想到了农村,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那些乡村画面?

(生:会想到乡村的小草房,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会想到绿油油的田地,路边开着野花……

(生:会想到乡村的农民生活的情景……

师:辛弃疾笔下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呢?请你轻轻地打开课本,读这首词,要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那么,请你结合预习情况,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生:我们要注意的读音。我还知道茅是草字头)

师:草字头的字一般表示与植物有关,茅俗称茅草。那么茅檐就是——

(生:茅草屋)

: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茅草屋是什么样的吗?

(生读茅檐一句)

师:请同学们接着汇报。还有哪些字词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溪字值得注意,这个字最难写)

——出示的字理图,解释一下溪的字义。

师:接着汇报——随机走到学生中间

(生:我认为剥字值得注意,它是一个多音字。一个字音读bo,可以组成剥削,另外一个读音是bao,可以组成剥花生)

师:我们还可以剥什么?

(生:剥花生、剥桔子、剥栗子、剥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bao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生:剥。bao

师:像这样用手把皮去掉读——剥;如果借助工具把皮去掉,读——bo

: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无赖的字要注意,通过预习我知道无赖,现在的意思是刁钻不讲道理。在词中无赖的意思是天真、顽皮。)

师:所以词中说:最喜小儿无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师: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我认为吴音要注意,)

(生:吴音就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词作者当时所处今江西上饶地区。)安排学生说完整。

师:当年词人辛弃疾曾居住江西上饶多年,在他的心中吴音就是最美、最甜的乡音。读读这句吧。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

师: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我认为还要注意媪的读音)

师:关于字,你还知道什么?

(生:媪是指年老的妇女)

师:那是指谁呢?

(生:是指年老的男人)

师:那好请大家注意这些字词,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词。

师:刚才我在听大家读词的时候,有的同学读peng”,有的同学读莲“Péng”?师:到底应该读哪个音呢?同学们看,小、草、好、媪、鸡笼、莲——(看你们多了不起,已经发现了诗词的韵律,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地方,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读词)师:这首词就像歌词一样分上下段,两段之间要注意停得长一些。同学们按着这种方法再读一读。

 

、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美妙的诗词、动听的声音,如果再配上一些音韵、、节奏来朗诵一定会别有一番意境。想当年李白乘舟将要远行时,他的朋友汪伦是一边脚踏节拍,一边深情歌吟为他送行的(师脚打拍子读)。现在,我们也来创造性地吟诵,你听:

师:读完了,感觉怎么样?

(生:真有意思)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还能创造出更有新意的节奏。谁来试试。

师:你真有创意。请同学们按自己创造的节奏,试着读。

 

四、三读课文,图文结合领悟词意

具体情况的预设:

师:词中自有翰墨香,词中自有书画韵,你看到了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所又低又矮的小草房。)

师:用一句词来说,那就是——

(生:茅檐低小)

师:你读得和我想的不一样,再试试。

(生:茅檐低小)——

师:(师用手指低小,动作夸张地引导读。)茅檐低小。

师:你在读读这句。

(生:读茅檐低小一句)

师:(顺手指溪上青青草一句)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觉?你想说点什么?

(生:绿绿地,特别多,特别美)(生:非常柔软,充满生机)

师:你读读这句。

(生读溪上青青草一句)

师:我只听出了:溪上青草,(师范读——溪上青青草,)请你再读,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觉?

(生:青青草,让我感到了草不是一般的绿。)

(生:青草散发着清香。)

:你再读读这句。

(生:读溪上青青草一句。)

师:多美呀!这样图文结合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词的含义。书中配了很好的插图,请你一边仔细地观察书中的插图,一边轻轻的读词,你能读懂什么?

(生读词)

师:图文结合,你读懂了什么?   

(生:图中画了一个男人在锄地,所以我想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儿子在-----。)

师:请你仔细观察插图中的大儿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干活很辛苦、劳累、等等)

师:豆在古诗词中是指庄稼,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孩子们,看看大儿子多能干啊,快夸夸他吧!。

(生:你真能干呀,一会就锄了这么一大片地)

(生:你真是一个爱劳动的人呀!)

师:哎呀,干了这么多活儿,你不累吗?

(生:我不累,我是为了……

师:看到此情此景,老师不禁想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原来劳动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享受。爱劳动的孩子们读读这句。

(生读——大儿锄豆溪东。)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读懂了哪句词?

(生:我看到了二儿子正在织鸡笼子呢。我读懂了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话)——(板画二儿子)

师:你猜这二儿子为什么要编鸡笼呢?

(生:帮助家里养鸡,帮助父母编鸡笼卖钱添补生活……

(生:为了养鸡,多下些蛋)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儿子编得怎么样吗?

生:认真

生:用心

生:熟练

师:瞧多懂事的儿子呀,手都磨红了,还在那认真的编织呢。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读懂了那句词?

(生:我还看到了一个小孩在溪头荷花池边剥莲蓬子吃呢。)

(生:我还看到了小孩在剥莲蓬吃,小孩可真馋呀!)

师:老师的理解和大家不一样,你看我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可是我都没舍得吃这些莲子,我要——

(生:把莲子留给我的父母。)

(生:我要把莲子留给我的两个哥哥)

师:哎呀!不怪说最喜小儿无赖呀,多顽皮呀!多让人喜欢的小儿子呀,带着我们的喜爱,再读读这两句词。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指图)一个小孩儿,趴在溪头剥莲蓬,这是图中有的画面,你们看,一片大大的荷叶遮住什么?

生:他的脚丫,

师:这是图中没有的画面,猜猜他的两只小脚丫在干什么呢?

(生:我想他的小脚丫一定很不老实。)

(生:我想他的小脚丫一定是在晃来晃去。)

师:小脚丫是怎么动的?

:看看他这小老样,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那是什么样的画面?

生:这个孩子,一边踢着脚丫,一边剥莲蓬。

师:能再说得美一些吗?

生: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边不老实的踢着小脚丫,一边剥莲蓬。

师:还不够可爱,展开你的想象说得再美一些。

生:一个在溪头的草地上,一边剥着莲蓬,一边踢着小脚丫,嘴里还哼着歌儿呢。

师:用词中的两个字来说就是——

生:无赖。

师:无赖这两个字,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儿子的顽皮、可爱,你读读这两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这两个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儿子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多让人羡慕呀!你再读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质疑,带着疑问四读课文,想象画面

师:瞧,同学们多会学习呀,不知不觉我们又学到了一种理解诗词的法,那就是——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已经解决了预习中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轻声读词,你还有那些问题?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我不明白。)

师:你能运用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试着理解这句词意吗?

(生:不能,图中没有画翁和媪)

(生:没有图不能理解)

师:其实呀,我们还可以通过诗句,想象画面呢。(课件出示——翁媪图片),看看他们的样子,读读这句,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猜猜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聊天呢.

:聊些什么呢?——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

(生:可能在夸奖着他们的孩子)

(生:可能他们俩在说着今天的天气和预计着今年的收成.

师:(师指男生说)翁,你在说什么呢?

(生:我在说老伴儿呀,你看咱家的孩子,多么勤快呀,咱俩多幸福呀!)

师:媪你想对翁说什么?

(生:我想说……

师:如果我是媪,我会对老翁说:哎呀,老伴儿呀!别看你现在是胡子一大把,两颗门牙也已经光荣下岗了,可是你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帅的,你年轻的时候就像三年七班的丁宇飞一样帅!看咱家的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却和和睦睦,自由自在,你再看看咱家的大儿子,多懂事,多能干呀!

师:咦?白发老翁在哪里?此情此景,看着三个可爱的孩子,你想对我、对媪说些什么?

(生:我真是太幸福,有这三个能干、懂事的孩子)

(生: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山村里,呼吸新鲜的空气,生活多幸福啊!)

(生:看看我们的生活真是自由自在呀!)

(生:老伴儿,看看这农村的日子多惬意呀!)安排学生说精彩

师:相互夸赞着对方的好,用词中的话来说就是——

(生:相媚好)

:在微醺的酒醉中,老夫妻用悦耳的吴音闲谈取乐,多么和谐、安宁呀,读到这里,你认为词中的是谁醉了?

生:是翁和媪醉了。

师:是呀,当年词人辛弃疾因为主张抗金,而遭到主和派的排挤、打击,又被皇帝贬职到江西上饶时,他的心态是那样的低沉。此时心灰意冷的辛弃疾,更向往平常人的生活,更渴望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悠然自在,除了这酒醉的翁和媪,还有谁醉了?

生:辛弃疾。

师:读到这里,你认为词中的还应该是哪一种醉呢?

(生:我认为是……

师:是呀,心醉,醉在这甜美的吴音里,醉在这浓浓亲情中。(或者

是呀,陶醉,陶醉在茅檐低小,大儿锄豆的田园之乐中。或者,是呀,沉醉,沉醉在这自由自在,惬意悠然的乡村生活中;或者,是呀,酒醉,醉在醇香的酒里。醉在温馨的吴音里。)把你的感受送到词中,去体会吧。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

师:是呀!我想无论是酒醉,陶醉还是心醉他们一定在称赞着对方的好,称赞着儿子们的好,这真是——(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就是七百年前,饱经战乱之苦的词人辛弃疾心中渴望的生活,看到了眼前这和和睦睦、勤劳善良的一家,他感到了——

(生:幸福、美好、)

(生:快乐、享受)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和作者心灵想通了,让我们把这份幸福的感受,通过你快的表情,美美的诵读,展现给在坐的每一个人。

 

四、书写指导

师:你们美美地诵读,展现了诗词有声的艺术,现在让我们来写写本课中的生字,感受书法的恒久魅力。请同学们看书,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

(生:我认为溪字最难写)

师:那好我们就来写这个字。谁给老师提个醒,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老师边书写边讲写法。

(示范书写)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写写。可要注意书写的姿势哟!

 

五、课堂小结

师:秀丽温馨的景色让作者心醉,朴素慈祥的老人让作者感到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作者身心愉悦,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我们也同作者一起来美美的回味一番。如果能背诵下来的同学请起立。

 

六、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

背诵这首词。    书写字。

2、选作作业

1、上网或查阅图书收集与劳动有关的诗或词,抄写在积累本上。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抄写下来。

3、查阅关于字的故事。

 

设计意图:

我在本节语文课堂上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法设计及恰当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根据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突出“读”的作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去想象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充分的探究、质疑,使学生在探究质疑中去发现、去创新。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典型的启发式教学,通过美美地的导入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引导学生运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画的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课上出语文味,完成语文课堂的回归。

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古诗词的教学特点,无论是配以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关于描写春天的三首古诗;还是课中,不经意的提及中国的古代诗词名句、亦或是引导学生看图联想以前学过的古诗,这些都是在无形的拓展学生的语文信息量,赋予文本更丰厚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一首诗就是一副画,感悟到古诗词是浓缩了的母语的精华,对静态的古诗词产生“可视”的“活”的画面,达到让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力求较好的落实课标关于语文学科的总目标相关要求。

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我的课堂结构是:汇报预习——分层朗读——领悟诗意——指导书写

通过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初读课文时,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对学生的初读提出了“要读得正确、流利”的要求。继而以预习汇报的形式,通过“给大家提个醒儿”的方式,落实本课的5个生字,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二读课文,读出节奏”“三读课文,图文结合领悟词意”的教学设计的意图就在于此。进行分层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理解词的含义,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图文结合,你看到了什么,读懂了哪句话”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或是积极地思考、或是展开想象、或是美美地诵读,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了这首词本身所描绘的优美、宁静、祥和、温馨的意境,领悟了词的大意,得到了朗读技巧的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质疑,带着疑问,四读课文,想象画面”的设计意图就是:启发学生质疑,解决“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词的含义。所以我顺势引导学生 “能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这句吗?”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引导,就好像是一颗石子投入了一泓清泉之中,瞬间激起无数的涟漪。此处师生间的互动更让孩子感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会学的基础上,让孩子更乐于学习。这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突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指导书写时,让孩子给老师提个醒儿,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找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落实了“会写一个生字的教学目标。课堂小结部分,我运用一段诗意化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即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对课文意境的升华。这里的诵读,就是对前面诵读水平的超越,达到美读的目的。